

1.
動詞
〈書〉斥責;詰問。
2.
動詞
直言規勸。
3.
動詞
〈書〉告知。
1.
責罵。
1.出自《國語·吳語》吳王還自伐齊,乃誶申胥。
2.出自《列子·力命》??、情露、??極、凌誶四人相與游於世,胥如志也。
3.出自《新唐書·陳叔達傳》貞觀初,與蕭瑀爭殿中,坐忿誶不恭,免官。
4.出自《與江居士箋》陳餓夫之晨呻於九賓鼎食之席,則叱矣;訴寡女之夜哭於房中琴好之家,則誶矣。
2.
呵斥之詞。
1.出自《竹塢聽琴》[小姑云]老師父,你為何也害相思病,心疼起來?[老道姑云]誶!把我老人家也說這等話。
3.
詰問。
1.出自《莊子·山木》虞人逐而誶之。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誶其占。
4.
諫諍。
1.出自《楚辭·離騷》余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5.
告知。
1.出自《漢書·敘傳上》既誶爾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
2.出自《答何衡陽書》祇借來誶,伸以管窺,實相無言。
6.
辭賦篇末總括全篇要旨的話。
1.出自《漢書·賈誼傳》誶曰:已矣!國其莫吾知兮,子獨壹郁其誰語?
2.出自《義府·亂訊誶》樂之卒章為亂,即繁音促節之意,《楚辭》“亂曰”猶存古名。賈誼《吊屈原賦》,《史》作“訊曰”,《漢書》作“誶(音碎)曰。”
7.
通“悴”。憂心。
1.出自《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說百姓之誶者,是滅天下之人也。
2.出自《諸子平議·墨子二》誶讀為悴,《說文·心部》:“悴,憂也。”猶曰百姓之憂也。
1.語本《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常用以喻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
1.越過雷池。泛指越禮﹑越規。
1.過失;罪過。
①舊俗,結婚前男家把彩禮送往女家。②指以禮相見;行禮。
1.謂超過預計的享國年數。語本《漢書.諸侯王表》"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
1.超過而立之年。
1.建筑物的橫梁。
1.交納租糧。
1.喻目的達到后即將幫助達到目的者忘掉。
1.前往拜望。
過濾把煎好的藥用紗布~一下。
1.支取錢物超過其應該領取之數額。
1.指過付賄賂。
1.臨河房屋懸于河面部分的樓屋。
1.透露;泄露。
使流體通過濾紙或其他多孔材料,把所含的固體顆粒或有害成分分離出去。
途中經過某個地方我是個~的人,對這兒的情況不了解。
1.檢閱簿錄。
2.把一個本子上的文字抄寫在另一個本子上。
1.旅客。
1.違反規定。
1.過頭話;過分的言論。
1.草名。即苦丁。
1.指皇帝乘騎,由宦官備馬并牽來交獻。
1.唐時方鎮廳事名。
1.舊時酒飯館里招呼食客的堂倌。
1.溝通的水道。
2.詩文中承前啟后貫通上下的段落。
1.亦作"過謾"。
2.騙過;瞞過。
1.見"過瞞"。
1.指追交租糧的日子。
1.經過家門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職守,公而忘私。
唱段或歌曲的前后或中間,由器樂單獨演奏的部分,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1.過錯,不明事理。
①有機體對某些藥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現象藥物~。②過于敏感你不要~,沒人說你壞話。
1.與實際不相副之名聲。
1.錯誤的贊譽;不合實際的贊譽。
1.謂行事失當。
1.切磋琢磨。
1.磋磨盤問。
1.錯誤的謀劃。
1.謂書一經看過就能記住。極言記憶力強。
明年這孩子~該上學了。
1.猶過片。詳"過片"。
1.下彩禮。
1.舊時民俗。
1.舊俗人死后每七天舉行一次吊祭儀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斷七。
超過期限~作廢。
1.謂傳送氣息以交配。
1.亦作"過愆"。
2.過失;錯誤。
1.代為他人收受賄賂而從中獲利。
2.方言。付款。
1.過活;打發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