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和動物體內,由腎臟產生,從尿道排泄出來的液體。
2.
動詞
撒尿,排泄小便。
1.
小便。人或動物體內由腎臟產生從尿道排泄出來的液體。
1.出自《百喻經·為王負札喻》發毛爪齒,屎尿不凈,不以為丑。
2.出自《斷袖篇·張浪狗》〔馬〕踏帝左脅,遂昏倒。浪狗驚惶,以銀盂注尿灌之,良久方蘇。
3.出自又如:遺尿。
2.
排泄小便;撒尿。
1.出自《詩》快哉混沌身,不飯復不尿。
2.出自《舊唐書·西戎傳·罽賓國》有被蛇螫者,鼠嗅而輒尿之,其瘡立愈。
3.
方言。猶理會。
1.出自《創業史》現在姚士杰連郭振山也不駭怕了,還尿他白占魁做什么?
2.出自《呂梁英雄傳》你不要在你老爺面前擺臭架子!尿你也沒工夫。
1.指牛﹑馬﹑豬﹑羊﹑驢五種母畜。
1.唐殷踐猷博學多文,賀知章稱其為"五總j"。
1.指族誅本人﹑兩弟及兩妻家。
2.謂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內的親族。
3.辛亥革命后曾稱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為"五族"。
1.佛教禪宗指"東土第五祖"唐代弘忍禪師‰忍俗姓周,七歲出家,改用《金剛經》傳法,開"東山法門"。下傳慧能﹑神秀,衍生南﹑北二宗。
1.道教語。指全真道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人。見元李道謙《七真年譜》。
1.五種過失或罪惡。
1.謂佐天行德的五星。
1.五教。
1.漢離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周至縣東南。
1.見"五齊"。
1.午飯。
1.午飯后的茶水。
2.指歐美人習慣在傍晩時吃的茶點。
1.指皇帝中午登朝議事。多行于明朝。
1.見"午門"。
1.正午時的潮水。
1.縱橫飛揚的塵土。
1.午時初刻。
1.剛過午;午后。
1.古代女子的發髻式樣。
2.謂融匯貫通。
1.縱橫交貫的要道。
1.謂午飯后的瞌睡。
1.中午的飯食。
2.指吃午飯。
1.謂僧人中午的誦經贊唱之聲。
1.交叉切割。
1.寺廟中所供的午齋。
1.十字形交叉貫穿。
1.下午。
1.謂正午烈日。
1.即午初。
1.指夏季。
2.借指午季農作物。
1.中午。
1.古代經筵講官于秋季中午為帝王進講經史。
1.端午節的省稱。
1.午飯前的酒席。
1.午睡。
1.正午,中午。
1.舊俗守喪之家于中午祭奠亡靈。
1.午時的滴漏。亦指午時。
皇宮的正門,群臣待朝候旨之處眾卿且退,午門候旨|觸怒龍顏,被推出午門斬了。
1.揭報正午的時牌。借指正午。
1.正午的號炮。舊時有的都市于每天正午鳴炮一響﹐作為定時的標準。
1.上午。
1.見"牛橋莊"。
1.唐宰相裴度因不滿宦官擅權,于洛陽郊外建午橋莊別墅,日以泉石詩酒自娛◇因以"午橋泉石"為山林隱居之典實。
1.唐宰相裴度的別墅名。至宋為張齊賢所有。其地在今河南洛陽。
1.午睡。
1.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1.馬的異名。
1.老樹的異名。
1.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