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伸展;展開;寬解(拘束或憋悶狀態(tài))。
2.
形容詞
〈書〉從容;緩慢。
3.
形容詞
輕松愉快。
4.
形容詞
〈書〉廣闊。
5.
名詞
姓。
1.
緩慢;從容。
1.出自《詩·召南·野有死麇》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
2.出自《禮記·大學(xué)》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3.出自《尺蠖賦》值夷舒步。
2.
平緩。
1.出自《游黃溪記》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
3.
安詳;安寧。參見“舒安”、“舒詳”。
1.出自《南山詩》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4.
懈怠。
1.出自《書·多方》罔丕惟進之恭,洪舒于民。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中之下》知罪不誅茲謂舒。
5.
傲慢。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jì)》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6.
緩解。
1.出自《后漢紀(jì)·質(zhì)帝紀(jì)》依康陵之制,三分減一,以舒人力。
2.出自《與馬運判書》以謂宜料畿兵之駑怯者就食諸郡,可以舒漕挽之急。
3.出自《老年突擊隊》武大炮舒了口氣,又把兩臂用力一挺。
7.
伸;伸展;展開。
1.出自《思玄賦》舒謅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褂徽。
2.出自《搜神記》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餉之。
3.出自《趙十四兄見訪》詩客來舒長簟,開合延清風(fēng)。
4.出自《趙子曰》李景純慢慢的舒出三個手指來。
8.
鋪展;鋪陳。
1.出自《齊敬皇后哀策文》翠帟舒阜,玄堂啟扉。
2.出自《文心雕龍·明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
9.
抒發(fā);發(fā)泄。
1.出自《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2.出自《報任安書》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3.出自《與少室李拾遺書》想拾遺公冠帶就車,惠然肯來,舒所蓄積,以補綴盛德之有闕遺。
10.
舒暢。
1.出自《五盤》詩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
2.出自《紅樓夢》總悶悶不舒,便出來看庭前才迸出的竹筍。
11.
春秋時國名。故地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1.出自《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
12.
姓。
1.出自《廣韻?魚韻》舒,姓。
1.荊為楚之舊號,略當(dāng)古荊州地區(qū),在今湖北湖南一帶。
2.木名。古時用為刑杖。
1.猶荊棘。
1.西周時代的荊國(楚國)和凡國。荊國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荊山一帶;凡國故址在今河南省輝縣西南。《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凡﹐國名﹐在汲郡共縣。"后以"荊凡"比喻存亡無定。
1.春秋時楚國勇士次非。
1.柴門。
1.對人稱己妻的謙詞。
1.荊軻和高漸離的并稱◇泛指任俠行義的人。
1.楚歌。指楚狂接輿之歌。見《論語.微子》。
2.指荊軻之歌。見《史記.刺客列傳》。
1.荊條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1.對宋王安石的尊稱。安石曾被封為荊國公。
1.柴門。
2.荊門山。泛指險要之地。
3.五代畫家酒﹑關(guān)仝師徒以擅畫山水齊名,故并稱"荊關(guān)"。
1.用荊條編制的帽子。傳說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前,兵丁曾編棘冕,冠其首,戲稱之為"猶太人的王"。
1.春秋時楚國的舊稱。
2.漢初侯國名。
1.即紫荊花。觀賞植物,春天開花,花紫紅色,布滿全枝,連成一片,爛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1.沒收。藉,通"籍"。
1.縛,捆綁。
1.見"藉幕"。
1.亦作"藉莫"。
2.古時城防中用以遮擋箭﹑石等的布幔。
1.謂借光。
1.盛大;卓著。
1.假使。
1.猶借助。借人之手以為己助。
1.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諸侯躬耕藉田,以示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藉,通"籍"。
1.憑借;依附。
1.謂憑借某種事物或手段以達到某一目的。
1.謂托父祖馀蔭作為庇護。
2.指積有功勛的世家。
1.借助。
1.謂利用某一機會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憑借。
2.借以。
1.方言。小兒臥處墊的防尿布。
1.巾褠。頭巾和單衣,為古代士人之盛服。
2.借指士人。
3.見"巾鞲"。
1.謂漢光武帝劉秀于巾車鄉(xiāng)(今河南寶豐東)擒獲馮異,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jù)《后漢書.馮異傳》載異本為王莽郡掾,與苗萌共守父城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xiāng)。異間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zhí)。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綿﹑呂晏并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遂歸漢,后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異朝京師,光武引見后,賜以珍寶﹑衣服﹑錢帛。異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愿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愿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1.布囊。
1.指頭巾前部覆額處。
1.巾和拂,古代舞蹈道具。
2.指巾舞和拂舞。
3.泛指舞蹈。
1.頭巾和長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飾。
2.穿戴巾服。
1.頭巾和單衣,古代士人盛服。
1.亦作"巾鞴"。
2.頭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長大成人。
1.謂盥洗。
1.頭巾。
2.指以巾裹頭。
3.謂舉行冠禮。
1.頭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裝。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1.綴在巾上的玉環(huán)。
1.巾和幾案。
1.即巾箱。
1.巾和案幾。泛指日常起居用物。
1.頭巾和書卷,古代太學(xué)生所用。《宋書.禮志五》"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xué)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zhí)一卷經(jīng)以代手板。"
2.借指學(xué)生。
1.指頭巾或帽子。
1.見"巾冪"。
1.泛指衣物。
1.頭巾和披肩。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