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看。
2.
動詞
看待。
3.
動詞
視察,觀察。
4.
名詞
(Shì)姓。
1.
“眎”的今字。
2.
觀察;審察。
1.出自《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
2.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過。
3.出自《圣武記》雍正九年,緬與景邁交哄,景邁使至普洱求貢,乞視南掌、暹羅。
3.
監視;督察。
1.出自《曹成王碑》一吏軌民,使令家聽戶視,奸宄無所宿。
2.出自《老學庵筆記》呂好問為右丞,特賜金帶。高宗面諭曰:“此帶朕自視上方工為之。”蓋特恩也。
4.
探望。參見“視疾”。
1.出自《論語·鄉黨》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5.
看待;對待。
1.出自《左傳·成公三年》賈人如晉,荀?善視之。
2.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乃改秀童名金秀,用己之姓,視如親子。
3.出自《東歐女豪杰》視國恥如鴻毛,棄人權若敝屣。
6.
照顧;照料。
1.出自《國語·晉語八》﹝叔魚母﹞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遂不視。
2.出自《后漢書·劉虞傳》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余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
3.出自《石菖蒲贊序》顧恐陸行不能致也,乃以遺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視之。
7.
囑咐;教導。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二九》吾恐死而俗變,謹視爾家,毋變爾俗也。
2.出自《儀禮·鄉射禮》命釋獲者設中,遂視之。
8.
治理;處理。參見“視朝”。
1.出自《史記·秦本紀》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
2.出自《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明皇承之,能大其業,六戎八蠻,罔不貢奉。由是庶尹弛政,庶吏弛刑,視人不勤,視盜不謹,燕寇勃起,洞無藩籬。
3.出自《上蔣侍郎書》加公庭兼視之初,賓游接武之際,雖神明之政,尚或未周。
9.
比照,比擬。
1.出自《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2.出自《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3.出自《勉強行道大有功》武帝雄材大略,杰視前古,其天資非不高也。
4.出自《清史稿·高宗紀四》戊寅,命正一真人視三品秩。
10.
比較。
1.出自《呂氏春秋·仲秋》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
2.出自《文辨》且宋文視漢唐百體皆異,其開廓橫放,自一代之變。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元年》北岸故堤,其水視田高三四尺或高下不等。
4.出自《戰后之婦人問題》婦人的判斷知識實視男子為貧弱。
11.
效法。
1.出自《書·太甲中》王懋乃德,視乃厥祖。
12.
活;生存。
1.出自《管子·樞言》凡萬物陰陽,兩生而參視。
2.出自《呂氏春秋·重己》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
3.出自《贈路舍人澤溥》詩汀江失警蹕,一死魂猶視。
13.
接納。
1.出自《禮記·坊記》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
14.
周時諸侯使卿以大禮代謁天子。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殷眺曰視。
15.
通“示”。以事或物示人。
1.出自《詩·小雅·鹿鳴》視民不愮。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毋與天下爭利,視以儉節,然后教化可興。
3.出自《鐵圍山叢談》中興之十三祀,有來自海外,忽出紫云樓帶,止以四銙視吾。
16.
通“指”。參見“視撝”。指揮。
1.出自《列子·湯問》肆咤則徒卒百萬,視?則諸侯從命。
17.
水名。即涀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東流注于視水。
18.
姓。晉代有視連。見《晉書》。
1.出自《萬姓統譜?紙韻》視,見姓苑。
19.
看。
1.出自《易·履》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
2.出自《荀子·勸學》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3.出自《世說新語·言語》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4.出自《上襄陽于相公書》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
20.
引申為好比。
1.出自《駑驥》詩借問價幾何,黃金比嵩丘。借問行幾何,咫尺視九州。
21.
引申為理睬。
1.出自《次柳氏舊聞》高力士奏曰:“陛下初登鴻業,宰相請事,當面言可否。而崇亟言之,陛下不視,臣恐宰臣必大懼。”
1.新生的陽氣。我國古代謂宇宙間有陰陽二氣,陰主衰落,而陽主新生。
1.生長發育。
預兆;征兆事故萌兆。
1.草木發芽。
互相結盟的國家盟邦聯合行動。
1.清代蒙古地方行政區域盟的主要首領。
2.猶盟主。
1.即盟文。
1.指結拜兄弟中年幼者。
1.古代掌管保存盟約文書的官府。
2.指司盟之官。
1.締結條約結成同盟的國家。
2.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
1.同盟友好。
1.猶會盟。古代諸侯間的集會結盟。
1.即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相傳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在此不期而盟會,并由此渡黃河。歷代以為會盟興兵的要地。
1.有共同戰斗目標的同盟軍隊。
2.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的軍隊。
1.謂與鷗鳥訂盟同住水鄉。喻退隱。
2.指結為伴侶的鷗鳥。
1.見"盟盤"。
清政府對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區。在蒙古原有社會制度基礎上,參照八旗制度組織原則建立。旗為軍政合一單位,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數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長、盟長。對穩定蒙古社會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廢除,只保留盟旗稱謂,盟相當于地區,旗相當于縣。
1.猶盟約。
1.即明器。古代隨葬品的統稱。
1.古代結盟時殺牲歃血以向神立誓表誠。
1.猶海誓山盟。對著山海盟誓。極言男女相愛,堅貞不渝。
①即盟約”。②起誓;發誓舉手盟誓。
1.盟書中的首要條款,多記載主盟人及與盟人姓名。
2.頭領。
1.古代結盟立誓,舉行歃血盟禮時所載錄的文辭◇亦泛指誓約文書。
1.古代締結盟約時所設的壇場。
1.盟誓的文辭。
1.古人對神盟誓時所燃的香。
1.盟誓在心。
1.猶盟約。語本《莊子.讓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
1.把兄弟。結拜的兄弟。
1.猶誓言。
1.猶盟約。
1.戰友。
2.猶言盟兄弟。
1.參與結盟的成員。
2.特指愛國民主黨派中國民主同盟的成員。
1.婚盟的緣分。
1.盟書。
1.盟誓的信約。
1.猶盟詛。
1.指結拜姐妹中年長者。
1.結盟立誓。
2.對神立誓詛咒。
1.昏暗不明。
1.昏亂。
1.昏暗貌。
1.昏暗。
1.謂天色昏暗。
1.指迷蒙的霧氣。
1.屋梁。
2.喻重臣。
1.屋宇相連貌。
2.象聲詞。
1.懵懂,半睡半醒的樣子。
1.昏昧;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