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稱某些傳授知識、技能的人。
2.
名詞
指掌握某種專門技術或知識的人。
3.
動詞
〈書〉仿效;學習。
4.
名詞
學習的榜樣。
5.
名詞
泛指軍隊。
6.
名詞
軍隊的編制單位,隸屬于軍或集團軍,下轄若干團。
7.
名詞
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產生的稱謂。
8.
名詞
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
9.
名詞
(Shī)姓。
1.
民眾,徒眾。
1.出自《詩·大雅·文王》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2.出自《左傳·哀公五年》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3.出自《孔子家語·辨政》喪亂蔑資,曾不惠我師。
2.
古代行政區劃單位。
1.出自《尚書大傳》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3.
古代軍隊的編制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現代軍隊的編制單位,隸屬于軍或集團軍,下轄若干旅或團。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4.
軍旅,軍隊。
1.出自《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2.出自《春秋·僖公元年》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
3.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
4.出自《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5.出自《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
出兵征伐,進軍。
1.出自《周禮·春官·肆師》凡師、甸用牲于社宗,則為位。
2.出自《新唐書·段秀實傳》嗣業因請宰遂東師,以秀實為副。
6.
駐扎。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師于河上,將納王。
2.出自《能改齋漫錄·地理》楚囊瓦伐吳,師于豫章。
7.
軍師,參謀。
1.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8.
長,首領。
1.出自《周禮·天官·序官》甸師,下士二人。
2.出自《后漢書·傅燮傳》天下非復漢有,府君寧有意為吾屬師乎?
9.
指樂官,樂師。參見“師工”。
1.出自《論語·衛靈公》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2.出自《史記·周本紀》師箴,瞍賦,蒙誦。
10.
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
1.出自《孟子·告子上》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棘,則為賤場師焉。
2.出自《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3.出自《新唐書·閻立本傳》合外傳呼畫師閻立本。
4.出自《萍洲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11.
今有會計師、工程師等職稱。
12.
老師,先生。
1.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出自《荀子·性惡》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
3.出自《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4.出自《論知識分子問題》我們都受過資產階級教育,甚至一部分人還受過封建教育,如上塾館,拜過“天地君親師”。
13.
謂以師禮相待。
1.出自《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君,而以湯武為弒,然則是誅民之父母,而師民之怨賊也,不祥莫大焉。
2.出自《袁紹論》士,國之重器,社稷安危之所系,四海治亂之所屬也。是故師士者王,友士者霸,臣士者強,失士者辱,慢士者危,殺士者亡。
14.
學習,效法。
1.出自《書·皋陶謨》百僚師師。
2.出自《孟子·離婁上》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3.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4.出自《答劉正夫書》師其意,不師其辭。
15.
順應。
1.出自《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
2.出自《太玄·窮》師在心也。
16.
對僧、尼、道士的尊稱。
1.出自《謝小娥傳》途經泗濱,過善義寺謁大德尼令。操戒新見者數十,凈發鮮帔,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2.出自《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佛印乘機又勸子瞻棄官修行。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東,與師同隱。”
17.
《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坤上。卦形為?。
1.出自《易·師》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18.
獸名。“獅”的古字。參見“師子”。
1.出自《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
2.出自《和李校書·西涼伎》師子搖光毛彩豎,胡姬醉舞筋骨柔。
3.出自《漢土始知歐洲各國略說》開元七年,因吐火羅大酋獻師子、羚羊。
19.
通“帥”。
1.出自《周禮·春官·司常》師都建旗
2.出自《李光顏加階》李光顏氣敵三軍,心師百行。
20.
姓。春秋晉有師服。見《左傳·桓公二年》。
1.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師服曰。
21.
指眾多。
1.出自《漢書·禮樂志》硙硙即即,師象山則。
22.
泛指大城市。
1.出自《詩·大雅·公劉》京師之野,于時處處。
23.
指動武,械斗。
1.出自《〈萊州任氏族譜〉序》於是乎飲食之事也而至於訟,訟不已而至於師,小而舞文,大而弄兵,豈非今日山東之大戒?
24.
以稱專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員。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2.出自《楚辭·離騷》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3.出自《呂氏春秋·季夏》令漁師伐蛟取鼉。
4.出自《吳越春秋·吳太伯傳》三年余,行人無饑乏之色,乃拜棄為農師。
25.
官名。太師的省稱。周代輔佐國君的官員。
1.出自《書·召奭》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
26.
官名。太子的屬官。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為太子置師、友各四人,秩以大夫。
27.
官名。指王府的屬官。
1.出自《晉書·職官志》王置師、友、文學各一人。
2.出自《隋書·百官志下》皇伯叔昆弟、皇子為親王。置師、友各二人,文學二人。
1.中醫名詞。即三焦。
1.燒干水的鐵鍋。
1.焦爛。
1.極其干燥。
2.喻拮據。
1.中醫指三焦與膈膜。
1.聒噪。
1.指酷熱。
1.大旱。
1.枯槁;憔悴。
1.荔枝品名。肉厚核小。
1.干枯;枯竭。
物體燃燒后呈現的黑色。
1.謂火紅色。
1.物品燒焦貌。
1.物體經火變焦變黑。
黃而干枯的顏色面色~ㄧ~的豆莢。
1.焦苦哀毀。
2.焦爛。
1.謂心神焦苦。
1.烈火。
2.炬火,火把。焦,通"爝"。
1.形容困窘,窘迫。
1.象聲詞。啼聲之細微者。
2.憂急貌。
1.古代傳說中的矮人。亦指傳說中古國名。
1.干涸,枯竭。
1.金屬燒焦,石頭熔化。形容天氣干旱酷熱。
1.猶燒毀。
曲面鏡的頂點或薄透鏡的中心到主焦點的距離。
1.枯萎,卷縮。
2.指枯萎的莊稼﹑草木。
1.陰陽家所稱應當回避的兇神之一。
1.亦作"焦坑"。
2.茶名。產于粵贛邊大庾嶺下。味苦,久方回甘。
(植物)干枯久旱不雨,禾苗~。
1.憂愁困苦。
2.指物體燒焦所產生的難聞氣味。
1.燒煳變焦。剌剌,詞綴。
1.形容酷熱。
2.形容難受或羞愧的感覺。
1.燒焦而糜爛。
2.形容殘破。
3.崩潰滅亡。
4.猶言焦頭爛額。喻處境窘迫﹑狼狽。
1.焦慮煩勞。
1.謂受燒烤。
1.詈詞。謂人斷絕后嗣。
1.干裂。
1.煉焦爐。
1.鄰里的住宅。
1.方言。里頭,里邊。
1.舊時鄉里間私人設立的教學場所。
1.指里長。
1.鄉里風俗。
2.俚俗;粗俗。
1.謂向鄉里攤派稅捐。
1.鄉里俗語。
暗中與外國勾結,進行背叛祖國的活動。
1.指鄉里巡查警戒人員。
1.從里到外。表示整個﹑全部。
1.皮里皮面褂子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