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幤”。
2.
繒帛。古代常用作祭祀或饋贈的禮品。
1.出自《書·召誥》我非敢勤,惟恭奉幣,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2.出自《儀禮·聘禮》幣美則沒禮。
3.出自《宋史·理宗紀五》賈似道賜金器千兩,幣千匹。
4.出自《輟耕錄·瘞鶴銘》乃裹以玄黃之幣,藏茲山之下。
3.
泛指祭品。
1.出自《吳船錄》相傳下有淵水,神龍所居,凡七十二洞,歳旱則禱於第三洞,初投香幣不應,則投死彘及婦人弊履之類。
2.出自《國語·魯語上》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婦覿用幣。
4.
泛指車馬皮帛玉器等禮物。
1.出自《儀禮·士相見禮》凡執幣者不趨,容彌蹙以為儀。
2.出自《國語·魯語上》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婦覿用幣。
5.
貨幣。
1.出自《管子·國蓄》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2.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濞倍德反義,誘受天下亡命辠人,亂天下幣。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下》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救民。
6.
贈送。
1.出自《莊子·說劍》聞夫子明圣,謹奉千金以幣從者。
2.出自《史記·趙世家》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
7.
通“敝”。
1.出自《國語·魯語上》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以救弊邑,使能供職。
1.亦作"鬧吖吖"。亦作"鬧呀呀"。
2.禽獸尖聲喧嚷貌。
1.猶言出風頭。
1.能按預定時間發出聲響的表。
2.即鬧鐘。
1.亦作"鬧蹩扭"。
2.意見不相投合而產生矛盾或不快。
3.不順利。
1.見"鬧別扭"。
1.生病。
1.舊時指農民抵制官府征收漕糧的斗爭。
1.沏茶。
2.猶言鬧新房。
1.見"鬧吵吵"。
1.亦作"鬧炒"。
2.喧鬧;喧嚷。
3.大聲爭吵,鬧事。
1.見"鬧吵"。
1.喧鬧貌。
1.謂耍無賴,找岔子。
1.喧鬧貌。
1.猶轟動。
2.猶喧鬧。
1.鬧新房。
1.腹瀉。
1.即鬧蛾。
1.古代一種頭飾。剪絲綢或烏金紙為花或草蟲之形。
1.形容嘈雜。
1.意見不合,以致破裂。
1.弓名。
1.夜色。
1.合目。
1.暗中截取。
1.貪愛;迷戀。語出《荀子.非十二子》"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瞑瞑然。"
1.晩上睡覺。
1.昏暗迷亂的樣子。
1.閉上眼睛。
2.謂死。
1.模凝糊地。
2.閉目貌。
3.指默默地若有所思的樣子。
1.暮色。亦指昏暗的天色。
1.盲人。
1.凝神注視。
1.深沉地思索;盡力思索。
1.隱約聽見。
1.昏睡。
1.默默思索;苦思。
1.指用藥后而產生的頭暈目眩的強烈反應。
2.泛指頭暈目眩。
1.語出《書.說命上》"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后以"瞑眩藥"指服后反應強烈的藥。
1.昏亂貌。
1.暗地里;暗中。
1.閉目靜坐。
1.螟。亦泛指食禾的害蟲。
1.墨魚鲞。墨魚的干制食品。經剖開去掉內臟后曬干而成。
1.墨魚鲞。
1.螟和蝗﹐都是食稻麥的害蟲。
1.謂立為螟蛉子。猶過繼。
稻螟蛉等的幼蟲。《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蜾蠃捕捉螟蛉喂它的幼蟲,古人誤以為蜾蠃養螟蛉為子。因以螟蛉”或螟蛉子”作義子的代稱。
1.養子;過繼兒子。
2.比喻有承繼關系的事物。
1.兩種吃稻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