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過去;消失(多指時間、流水)。
2.
動詞
死,多用于表示對死者的敬意。
1.
往;去。
1.出自《詩·邶風·谷風》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3.出自《廣陽雜記》漁人得雌鱟,則其雄守而不去;得雄鱟,則雌者遠逝矣。
4.出自《古屋》春天即將逝去了。
2.
流。
1.出自《墨子·親士》是故溪狹者速涸,逝淺者速竭。
2.出自《水經注·渭水二》二川并逝,俱為一水,南與橫水合。
3.
死。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2.出自《祭石君文》自君之逝,相遇輒哀。
3.出自《澹定集·大星隕落》哲人雖逝,猶存典型。
4.
飛。
1.出自《莊子·山木》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2.出自《淮南子·覽冥訓》〔鳳凰〕逝萬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
5.
跑。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出自《詠懷》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骎骎。
6.
消失。
1.出自《釣磯石》詩游魚何事偏深逝,不道人間有直鉤。
2.出自《書信集·致李霽野》我有許多小小的想頭和言語,時時隨風而逝。
3.出自《人的悲哀》方而小的臉上從嘴邊蕩起的世故的圓滑皺紋,在猛然揚起的煙火般的嘩笑聲里,才悻悻的勝利而逝。
7.
發語詞。
1.出自《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2.出自《贈白馬王彪》詩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
3.出自《螢火賦》逝將歸其未返,忽欲去而中留。
8.
通“誓”。表決心之詞。
1.出自《詩·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泰部》逝,假借為誓。
1.即滎波。
1.小水源源不斷地流注。
1.小水。
2.水名。
1.波浪回旋涌起貌。
1.小水貌。
2.古澤名。
1.明亮。
1.螢火之光。
2.某些物質受光或其他射線照射時所發出的可見光。
1.一種涂有能產生熒光物質的屏幕。示波器和電視機等都有此裝置,用來顯示波形或圖像。
一種無色熒光染料。能將吸收的紫外光轉而發射為藍色熒光。利用補色原理,黃、藍兩色互補而使泛黃物質變得潔白悅目。用于紡織、造紙、塑料、合成洗滌劑等工業。
1.閃爍的亮光。
1.輝煌。
1.指目之神氣。
2.神魂;靈魂。
1.螢火蟲。
2.指螢火蟲之光。
1.微光。比喻淺見。
1.微光。
1.迷亂。熒,通"?"。
1.光微弱貌。
2.晶亮貌。
3.猶煢然。孤獨貌。
1.淆亂聽聞。熒,通"?"。
1.迷惑侮狎。熒,通"?"。
1.眩惑。熒,通"?"。
1.微光。
1.小火。
2.光閃爍貌。
3.光艷貌。
1.傳說中的仙草。夜能發光。
1.微弱的燭光。
2.猶明燭。
1.晶瑩潔白。
1.見"瑩澈"。
1.亦作"瑩徹"。
2.瑩潔透明。
3.凈化,使明潔。
1.磨拭,使光潔。比喻闡明事理,去惑顯真。
1.徹骨。形容寒氣侵人。
2.猶玉骨。
1.光輝。
1.晶瑩潤滑。
1.明亮。
1.裝飾牛的角。
2.借指牛。
1.晶瑩潔白。
2.指節操高潔。
1.明凈。
2.明白,清楚。
1.晶瑩潔白。
2.謂皮膚瑩潤﹑神態嫻靜。
1.玉鏡。
1.蕭瑟貌。
1.謂磨治使光潔。
1.使眼睛明亮。
1.潔白細嫩。
1.指明月。
1.明潔似玉的美石。
2.喻秀美的詩文。
1.光潔貌。
2.形容通達,透徹。
3.猶熒然。光亮微弱貌。
1.晶瑩潤澤。
1.明聽,明白事理。
1.明亮,亮晶晶。
1.光潔透明的玉。
明潔而有光澤花色瑩澤|瑩澤的羽毛。
1.見"螢窗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