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供給;供養。
1.出自《鹽鐵論·本議》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寒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
2.出自《時論·原弊》今以不勤之農,贍無節之用。
3.出自《文明之消化》如球莖之植物,冬蟄之動物,恃素貯蓄者以自贍。
2.
充足;富足。
1.出自《管子·禁藏》能適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
2.出自《晉書·呂光載記》若得榆眉,據城斷路,資儲復贍,非國之利也,宜速進師。
3.出自《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呼奴具盤餐,饤饾魚菜贍。
4.出自《焚劍記》吾有梁姓外甥,才貌相兼,家道頗贍。
3.
足夠。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2.出自《金史·食貨志二》更當委官閱實戶數,計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贍者方許佃於人。
3.出自《訄書·訂文》使造字無神祇,則終古曰天之引出萬物,地之提出萬物者爾,斯則劇口且煩簡書也,故號以神祇而一言贍矣。
4.
指文章內容富麗或作者知識廣博、感情豐富。
1.出自《后漢書·班固傳論》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
2.出自《馬汧督誄》惟此馬生,才博智贍。
3.出自《邵子文墓志銘》訊其業,則文典而贍,尤善以理折眾說,故多得譽於朋友。
4.出自《聊齋志異·僧術》黃生,故家子。才情頗贍,夙志高騫。
5.
滿足。
1.出自《荀子·榮辱》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藝不能容,物不能贍也。
2.出自《漢紀·惠帝紀》所求不贍,則私利之制萌矣。
6.
救濟;周濟。
1.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2.出自《宋史·理宗紀一》己卯,慈明殿出緡錢百五十萬犒諸軍,振贍在京細民。
3.出自《金壺浪墨·南巡盛典》緝盜賊,贍窮困,以示太平。
7.
通“澹”。安定。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夏后氏戚之,乃堙鴻水,決江疏河,漉沈贍菑,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
8.
通“黵”。污黑。
1.出自《管子·侈靡》先其士者之為自犯,后其民者之為自贍。
1.甄別選擇。
1.燒制陶器和熔煉金屬。比喻造就人才。
1.謂經審察而以為奇異。
2.謂提拔任用優異人才。
1.審察引用。
1.猶培養。
1.分別記述。
1.謂鑒別人才。
1.震驚恐懼。駴﹐同"駭"。
1.謂驚恐之極而汗出。
1.震動搖憾。
震動;搖動山岳震撼|震撼大地|震撼世界人民的心。
1.顯赫。
2.使震驚。
1.隆隆的雷聲。喻皇帝的言論命令等。
1.怒吼。
1.即太湖。太湖古稱震澤﹐故稱。
1.亦作"震遑"。
2.震驚﹐驚惶。
1.見"震惶"。
1.大怒﹐盛怒。
1.驚擾﹐惑亂。
1.震動擊打。
1.振作激發。
2.震動刺激。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根據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劃分,通過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計算得出。通常使用的是里氏震級,一般將5~7級地震稱為強震,7級以上地震稱為大地震。至今為止最大的地震為1960年智利發生的85級地震。
1.震驚恐懼。
1.《公羊傳.僖公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后以"震矜"為自得之意。
大吃一驚大為震驚|震驚中外。
1.戰戰兢兢。
1.震驚屈服。
1.震驚﹐懼怕。
1.驚恐。
1.響雷。
1.雷聲。雷聲猛烈﹐故稱。
2.形容聲響猛厲。
3.威猛嚴厲。
4.整肅﹔整治使嚴肅。
5.巨大的災禍。
1.震動壓倒。
1.亦作"震?"。亦作"震栗"。
2.驚懼﹑戰栗。
3.使驚懼。
1.動情憐恤。
1.指龍。《易.說卦》﹕"震為龍。"又龍為鱗蟲之長﹐故稱。
1.指房屋的搖搖欲墜﹑破敗。
2.侵凌﹐欺凌。
1.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1.驚恐﹐披靡。
1.語本《易.說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后以"震男"用為對對方長子的敬稱。
1.震動及于邊遠之地。謂其很高的威望﹐邊遠之地亦被影響所及。凝﹐深遠。
1.盛怒﹐大怒。舊常用于君主。
1.怒而攻打。
1.能發生震雷的云氣。
1.帝王之器。
1.驚動遭罪。
1.指東方。
2.發生地震的地區。
1.驚動不安貌。
1.猶言普施恩澤。
1.驚亂。
懾使害怕。震動得使害怕震懾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