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廧”。
2.
慳吝。
1.出自《戰國策·韓策一》公仲嗇於財,率曰散施。
2.出自《新齊諧·蕪湖朱生》蕪湖監生朱某,家富而嗇,待奴仆尤苛。
3.
貪圖;貪求。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
4.
愛惜。
1.出自《呂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
2.出自《大戴禮記·公冠》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
3.出自《與循守周文之》蒸暑異常,萬萬以時珍嗇。
5.
節省;節儉。
1.出自《韓非子·解老》圣人之用神也靜,靜則少費,少費之謂嗇。
2.出自《新唐書·崔衍傳》居十年,嗇用度,府庫充衍。
3.出自《壽襄王殿下序》夫神不可以騖用,嗇之則凝;福不可以驟享,嗇之則永。
6.
猶少。
1.出自《傷獨孤賦》其人,君子也。天厚之才而嗇之年。
2.出自《哭承庵》詩君宜壽於吾,胡為今反嗇?
3.出自《送廣西巡撫梁公序》公有恬德,嗇取豐予。
7.
猶歉。收成不好。
1.出自《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年歲的豐嗇,在原始的時候,只能說是自然的力量。
8.
通“穡”。收獲谷物。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出寫嗇于房。
2.出自《禮記·郊特牲》祭百種,以報嗇也。
9.
通“穡”。泛指各種農事。
1.出自《漢書·成帝紀》服田力嗇,乃亦有秋。
2.出自《告畬竹山神文》播布不殖,淫厲不息,風雨不式。豭麋不比,俾民無得,將他山是嗇。
10.
通“濇”。阻塞不通。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
2.出自《說苑·權謀》風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
1.粗劣微薄。
2.簡陋。
1.謂缺乏才能。亦指缺乏才能的人。多用作自謙之詞。
1.愚誠﹐愚忠。自謙之詞。
1.丑陋。
1.丑陋。
1.矮小。
1.相沿成俗的不良風氣。
1.謂孤陋寡聞﹐淺見薄識。
1.指凡夫俗子之身。
1.惡疾。
1.輕賤﹔卑賤。
1.淺陋鄙俗。
1.謂塵俗的陋習。
2.淺陋低能。
3.粗野。
1.陋室。
1.陋巷。
1.淺陋疏略。
1.謂地處偏遠無知無識的人。
1.壞蛋﹔惡人。
1.賤民﹐小民。
1.淺妄荒謬。
1.謙詞。謂視野狹隘﹑見識短淺。
1.謂身處于窮鄉僻壤。
1.狹小的園圃。借指淺狹簡陋的居處。
1.猶淺陋。
1.邊遠荒僻地區。
1.粗俗鄙俚的歌謠。
1.對自身的謙稱。
1.學識淺陋的儒生。
1.謂文章立論見識淺陋﹐音調柔靡。
1.謙稱自身。
1.謙詞。見識淺陋者。
1.猶塵世﹐俗世。
簡陋的房屋身居~。
1.猶陋巷。
1.粗劣樸素。
1.陋規﹐陋習。
1.亦作"?體"。
2.微小的身軀。
1.腐爛消失。
1.淺陋荒謬。
1.卑賤。
不好的習慣陳規~。
1.孤陋寡聞。
2.淺陋狹隘。
1.簡陋的巷子。《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說﹐狹小簡陋的居室。劉寶楠正義﹕"顏子陋巷﹐即《儒行》所云'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解者以為街巷之巷﹐非也。"
2.借指貧寒。
3.借指貧寒之家。
1.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后因以"陋巷簞瓢"形容家境貧寒﹐生活清苦。
1.矮小。
2.狹小。
1.鄙陋之心。
1.世俗的行為。
1.淺薄的學識。
1.荒誕不經。
2.鄙俚粗陋。
1.猶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