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峵”。亦作“嵤”。
2.
見“嶸??”。突兀不平。
1.出自《城南感懷呈永叔》詩愁憤徒滿胸,嶸??不能齊。
2.出自《梁溪漫志·蘇子美與歐陽公書》但以遭此構(gòu)陷,累及他人,故憤懣之氣不能自平,時復(fù)嶸??于胸中。
3.
見“崢嶸”。高峻貌。
1.出自《文選·班固〈西都賦〉》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巖峻崷崒,金石崢嶸。
2.出自《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
3.出自《鵯鵊詞》龍樓鳳闕郁崢嶸,深宮不聞更漏聲。
4.出自《砂丁》那兩座大山,甚至在黑夜里也聳立在兩邊,擺出它們的崢嶸崎嶇的樣子。
4.
見“崢嶸”。指高峻的山峰。
1.出自《奉和裴相公東征途經(jīng)女幾山下作》敢請相公平賊后,暫攜諸吏上崢嶸。
5.
見“崢嶸”。卓越,不平凡。
1.出自《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犖文藝,崢嶸武節(jié)。
2.出自《和劉景文見贈》元龍本志陋曹吳,豪氣崢嶸老不除。
3.出自《投梭記·卻說》撫青萍崢嶸壯志,肯教虛擲。
4.出自《楚僧元瑛談湖南事作四絕句》督師公子竟頭陀,詩筆崢嶸浩氣多。
5.出自《向著二十一世紀(jì)》那里啊,真是風(fēng)光如畫,美麗無比,人物崢嶸,情節(jié)感人。
6.
見“崢嶸”。興盛;興旺。
1.出自《春渚紀(jì)聞·南皮二臺遺瓦硯》方崢嶸煥奕於一時之盛兮,詎知夫隆棟必傾而華榱終折。
2.出自《桃花扇·罵筵》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
7.
見“崢嶸”。形容植物茂盛。
1.出自《過五指山》詩幽谷多俊秀,草木盡崢嶸。
8.
見“崢嶸”。謂仕宦得意。
1.出自《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遠(yuǎn)莫浪許,富貴崢嶸今鼎來。
2.出自《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曲那生,可稱。一崢嶸便到文園令。
3.出自《金瓶梅詞話》喬五太太道:“娘子說那里話,似大人這等崢嶸,也彀了!昨日老身聽得舍侄女與府上做親,心中甚喜。”
9.
見“崢嶸”。高曠。
1.出自《金陵與諸賢送權(quán)十一序》舉目四顧,霜天崢嶸。
2.出自《畫鶻行》乾坤空崢嶸,粉墨且蕭瑟。
10.
見“崢嶸”。形容歲月逝去。
1.出自《文選·鮑照〈舞鶴賦〉》歲崢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離。
2.出自《敬贈鄭諫議十韻》筑居仙縹緲,旅食歲崢嶸。
3.出自《秋聲》詩暑退涼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崢嶸。
4.出自《客舍夜坐》詩清世莫嗟人寂寞,中年慚怯歲崢嶸。
11.
見“崢嶸”。深遠(yuǎn)貌,深邃貌。
1.出自《楚辭·遠(yuǎn)游》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
2.出自《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又有三池、盤石坂,道狹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里。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
3.出自《神仙》詩崢嶸下無地,列缺上陵天。
4.出自《舊唐書·良吏傳上·崔知溫》又溪谷崢嶸,草木幽蔚,萬一變生,悔之何及!
12.
見“崢嶸”。幽深陰暗;陰沉。
1.出自《文選·鮑照〈蕪城賦〉》崩榛塞路,崢嶸古馗,白楊早落,塞草前衰。
2.出自《奉和鶻賦》野漭蕩而風(fēng)緊,天崢嶸而日曛。
13.
見“崢嶸”。猶凜冽。
1.出自《雪霽》詩南山雪乍晴,寒氣轉(zhuǎn)崢嶸。
2.出自《苦寒行》窮冬北上太行嶺,霰雪糺結(jié)風(fēng)崢嶸。
3.出自《雪中》詩歲晏苦風(fēng)雪,曠野寒崢嶸。
14.
見“崢嶸”。枯槁貌;瘦削貌。
1.出自《枯柟》詩楩楠枯崢嶸,鄉(xiāng)黨皆莫記。不知幾百歲,慘慘無生意。
2.出自《侄安節(jié)遠(yuǎn)來夜坐》詩心衰面改瘦崢嶸,相見惟應(yīng)識舊聲。
3.出自《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三年皮骨走崢嶸,夢到春明身已輕。
15.
見“崢嶸”。引申為潦倒。
1.出自《遣懷》詩乾坤極目不消愁,生事崢嶸祗敝裘。
16.
見“崢嶸”。形容波濤洶涌。
1.出自《小敷谷龍?zhí)鹅糇鳌吩?/span>跳波沸崢嶸,深處不可挹。
2.出自《送楊先輩登第還家》詩殘雪楚天寒料峭,春風(fēng)淮水浪崢嶸。
3.出自《風(fēng)雨嘆》詩崢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長鯨作人立。
4.出自《老殘游記》西面看城中人戶,煙雨萬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千里。
17.
見“崢嶸”。形容淚流滿面貌。
1.出自《上留田行》父不父,兄不兄,上留田,蝥賊生。徒陟崗,淚崢嶸。
18.
見“崢嶸”。猶猙獰。狀貌兇惡。
1.出自《西游記》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1.二水名。兼喻風(fēng)俗醇美的地方。廉泉,又名廉水,源出陜西南鄭縣,流入漢水;讓水,又名遜水,在陜西褒城縣(今勉縣)。
①清廉謙讓有廉讓之風(fēng)|卿之廉讓,有過于兄。②廉泉、讓水的并稱。兩水都在陜西。《南史·胡諧之傳》載范柏年見宋明帝時,明帝談到廣州的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fù)有此水不?”柏年答梁州有文川、武鄉(xiāng)、廉泉、讓水。”又問卿宅在何處?”答臣所居廉、讓之間。”明帝嘆其善答◇因以廉讓”或廉泉讓水”指風(fēng)俗淳美之地。
1.廉士。
1.指樂聲的高亢激越與婉轉(zhuǎn)圓潤。
1.細(xì)小,纖細(xì)。
1.清廉而政績優(yōu)異。
1.廉潔深沉。
1.清廉謹(jǐn)慎。
1.見"廉升"。
1.廉潔的聲譽(yù)。
1.猶廉正。
1.相傳漢末吳郡陸績?yōu)橛袅痔兀T歸少行裝,舟輕難以渡海,因取巨石鎮(zhèn)之。至吳,棄石于婁門之野。人稱其廉,號"郁林石"。石留民間,至明時猶存‰治中巡按御史樊祉使人移置察院之側(cè),作亭覆之。命名為"廉石"。清康熙間陳鵬年為蘇州太守,修葺郡學(xué),將石移至郡學(xué)內(nèi),為蘇州古跡之一。參見"郁林石"。參閱唐無名氏《大唐傳載》﹑明侯甸《西樵野記.郁林太守石》﹑清朱象賢《聞見偶錄.廉石》。
2.比喻清廉的家風(fēng)。
1.官名。指唐觀察使﹑宋元廉訪使以及后世的按察使。廉,通"覝"。
1.舊稱有節(jié)操﹑不茍取的人。
1.察看,檢查。廉,通"覝"。
1.猶廉貪。
1.清廉的太守。對州郡長官的敬稱。
1.廉潔寬厚。
1.遜讓恭順。
1.猶廉白。
1.清廉與貪婪。
1.喻朝廷。
1.猶廉讓。謙讓。
1.謂高尚的節(jié)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1.廉潔威嚴(yán)。
1.謂清廉的操守。語出《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1.清廉謹(jǐn)慎。
1.察訪查問。廉,通"覝"。
1.廉士。
1.謂待人不寬厚。
1.廉訪使的俗稱。
1.天子儀仗隊所執(zhí)之戟。
1.漠北。龍,指匈奴祭天處龍城;荒,謂荒服。
1.指邊遠(yuǎn)蠻荒之地。亦指邊遠(yuǎn)之地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
1.北方塞外荒漠之地。亦指在這些地方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
1.黃色的龍。喻指黃河。
1.龍庭之會。
1.指東方七宿中的心宿。東方七宿稱蒼龍,心宿有星三顆,其主星又稱鶉火﹑大火,故稱。
2.天子袍服上的龍﹑火之飾。
3.天之陰火。
1.《易.擊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后因以"龍蠖"指屈伸。
2.指以屈求伸﹐走捷徑。
1.見"龍鵤"。
1.指箕宿。箕宿為東方蒼龍七宿之一,故稱。
1.道教所謂飛行之術(shù)。
2.見"龍躤經(jīng)"。
1.指山脊。
1.禁火日。
2.鬼神忌日。
1.即笳。借指皇家樂隊。
1.指龍馬所銜之甲,上面有圖讖。
2.甲胄。
3.宋張元《雪》詩"戰(zhàn)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后因以"龍甲"喻指雪。
4.指紅色的蜻蜓。
1.龍拉的車。
2.天子的車駕。
1.見"龍箋"。
1.《易.干》"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高亨注"龍出現(xiàn)于田中,比喻大人活動于民間,人見之則有利。"后因以"龍見"指王者能有治績。
2.喻羽化而登仙。
3.《易.干》"云從龍,風(fēng)從虎。""龍"喻事物的主干,因以"龍見"喻文章根本已立。
4.蒼龍七宿出現(xiàn)。
1.亦作"龍劍"。
2.古有寶劍名龍淵﹑龍泉◇因稱寶劍為"龍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