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泉水。
2.
名詞
泉眼。水源。
3.
名詞
錢幣的古稱。
4.
名詞
地下;舊時稱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5.
名詞
(Quán)姓。
1.
亦作“湶”。亦作“灥”。
2.
泉水。
1.出自《易·蒙》山下出泉,蒙。
2.出自《射雉賦》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
3.出自《茶香室續鈔·取第一泉水》予急回岸,烹泉與僧共飲,清香透骨,非復人間味。
4.出自《人民文學》河谷里的清泉曾經給他解渴。
5.出自《說文?泉部》泉,水原也。
6.出自《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
7.出自《宋史?蘇軾傳》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3.
泛指江河湖海之水。
1.出自《逸周書·文傳》魚鱉歸其泉,鳥歸其林。
2.出自《云溪友議》分千樹一葉之影,即是濃陰;減四海數滴之泉,便為膏澤。
4.
地下水。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2.出自《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5.
泉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1.出自《悼亡詩》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2.出自《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澧上》詩往事渺茫都似夢,舊游零落半歸泉。
3.出自《祭王深甫文》念昔居潁,我壯而子方少年,今我老矣,來歸而送子于泉。
4.出自《剪燈馀話·月夜彈琴記》魂歸冥漠魄歸泉,卻恨青娥誤少年。
6.
古代錢幣的名稱。
1.出自《管子·輕重下》今齊西之粟釜百泉,則鏂二十也。
2.出自《周禮·地官·司徒》泉府上士四人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
4.出自《金史·食貨志三》錢之為泉也,貴流通而不可塞。
7.
姓。北周有泉企。見《周書》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泉氏,《狀》云:本姓全氏,全琮之后。琮孫暉,魏封南陽侯,食封白水,遂改為泉氏。然《國語》潞、洛、泉、余、滿,皆赤翟隗姓,是則舊有泉氏矣。后魏洛州刺史上洛侯泉企。
1.謂堪任其事的能力。
2.古代一種供官吏役使的奴仆。
3.指體力強健。
1.騷擾。
1.本指古代一種地位低下的官吏。亦泛指負責具體事務或辦事老練的官吏。
1.謂觸犯法令而獲罪。
牽連。
又有才能又有經驗他的確是一個精明~的人才。
預先做好的供外出食用的干的主食,如炒米、炒面、饅頭、烙餅等。有的地區也指在家食用的干的面食,如饅頭、烙餅等。
1.辦理了當;理事果決了當。
1.干燥熾熱。
因干燥而裂開土地~ㄧ嘴唇~ㄧ在北方,竹器容易~。
1.上天。
2.陽剛的精氣。
1.亦作"干陵"。
2.干犯欺凌。
1.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陜西干縣梁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獸﹑華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馬﹑石獅﹑述圣記碑和無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藝術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對干陵的一些陪葬墓進行了發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及章懷太子墓等,發現了極為精美的壁畫﹑線雕畫和大量的陶俑等歷史文物。
1.虔劉。劫掠;殺戮。
同一水系內全部支流所流注的河流。也叫主流。
把固體燃料和空氣隔絕,加熱使分解,如煤干餾后分解成焦炭、焦油和煤氣。也叫碳化。
1.《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干》卦第五爻為天子在位之象,因以"干龍"喻帝王。
1.干櫓,盾牌。
2.喻護身的東西。
1.小盾大盾。亦泛指武器。
1.主要路線;干線。
1.猶入呂。古稱律為陽,呂為陰,故以"干呂"謂陰氣調和。
1.即陽律。指十二律中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1.指治事的才能與謀略。
1.天網。比喻帝王廣收人才的措施。
1.凈得。
干什么您~說這些話?ㄧ你問這件事~?
1.亦作"干縵"。
2.即紗籠。用棉布制成的圍在腰部以下的一種服飾。
1.旌旗的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
2.《詩.墉風》篇名。《詩序》謂此詩是贊美"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
1.觸犯;冒犯。
1.投機圖利。
2.指僥幸之利。
3.冒險僥幸。
4.貪求;貪得。
5.侵吞公家或別人的財物。
1.請托;請求。
1.謂諂媚求寵。
1.謂辦事干練敏捷。
1.求取名位。
1.干犯名教和道義。
1.猶天命。
1.見"干鏌"。
1.干略。
1.不喂奶的保姆。
1.指太子。
1.見"干寤"。
1.干涉擾亂。
1.猶才能。
1.猶干沒,侵吞公家或別人的財物。
1.詈詞。
1.猶干綱,朝綱。
1.猶舞弄。
1.能干的奴仆。
1.義女。
1.嘔而不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