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勸說;通過列舉事實、講說道理來使人聽從。
2.
動詞
〈文〉勉勵;鼓勵。
3.
名詞
(Quàn)姓。
1.
亦作“勌”。亦作“勧”。
2.
勸導;勸說。
1.出自《書·顧命》柔遠能邇,安勸大小庶邦。
2.出自《送元二使安西》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出自《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4.出自《日出》小姐,我勸您少管閑事。
3.
勤勉;努力。
1.出自《管子·輕重乙》若是則田野大辟,而農夫勸其事矣。
2.出自《莊子·徐無鬼》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
3.出自《論財利疏》民有能自耕種積谷多者,不籍,以為家貲之數,如此則谷重而農勸矣。
4.出自《密庵陸公墓碑》公設法誘墾污萊之田,二而當一;確瘠之田,三而當一。自此民勸於農。
4.
助長;輔助。
1.出自《書·盤庚中》汝不謀長,以思乃災,汝誕勸憂。
2.出自《周禮·考工記·辀人》勸登馬力。
5.
猶祝。祝愿。
1.出自《漁家傲》詞誰喚謝娘斟美酒,縈舞袖,當筵勸我千長壽。
6.
通“觀”。
1.出自《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7.
謂出力;有力。
1.出自《戰國策·宋衛策》齊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荊,荊王大悅,許救甚勸。
8.
獎勉;鼓勵。
1.出自《國語·越語上》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
2.出自《東坡志林·記告訐事》然熙寧、元豐間,每立一法……皆立重賞以勸告訐者。
3.出自《讀張耳陳馀列傳》析於理,故理順;慎於文,故勸懲明。
1.守信之言。語出《左傳.襄公九年》﹕"信者﹐言之瑞也。"
1.見"言類懸河"。
1.猶言說三道四。
1.言語和臉色。
1."謝"字的隱語。
1.作聲﹔吭聲。
1.形容說話虛妄不實。
1.信使﹐使者。
1.古代專指向君王進諫或議論政事。
2.今亦指向政府進言或議論國家大事。
3.訴說或陳述事情。
4.謂記言與記事。
5.指公文。
1.指諫官。
1.謂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1.盟誓。
2.哲言。指古圣賢教誨。誓﹐通"哲"
1.言語的樞機。
1.言語表達的教理。
2.字數。
1.說話不守信用。
1.談論﹔說話。
2.指宣講佛教的故事和理論。
3.言辭﹔言論。
1.指詔書。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1.謂說話的聲音失常。
1.訴訟。
1.談論﹔交談。
2.指說話的內容和態度。
1.談吐和動作。
1.見"言提其耳"。
1.揪著他耳朵。謂懇切地教誨。言﹐助詞。
1.說的話出的主意都采納照辦。形容對某個人非常信任。
1.同"言聽計從"。
1.同"言聽計從"。
1.謂說的話聽從照辦﹐出的主意決定實行。
1.謂說話能聽從﹐事情能執行。
1.謂說話﹑做事有人聽從。形容威望很高。
1.言談。
1.語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長意味。
1.說話或寫文章沒有明說而使人能體會出來的意思。
1.言語是表示心意的聲音。語本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1.謂解釋法律文字。
2.言語和文字。
3.專指書面語言。
1.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后世。
1.訊問。
1.把內心的話說盡﹐毫不保留。
1.謂貨價說一不二。語本《后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1.語言雜亂無章。
1.晤面交談。
1.猶言謔。
1.說話的時候。
2.一言之下﹔頓時。
1.指在言詞上留下的跡象。
1.談笑﹐說說笑笑。
2.聲音笑貌。言﹐通"音"。
1.不隨便談笑。形容態度嚴肅莊重。
1.說說笑笑﹐和柔溫順。
1.見"言笑自若"。
1.談笑如常﹐十分鎮定。
1.傾吐心意。
2.言語和思想。
1.說到必做到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