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完備,齊備,完整,不缺少。
2.
動詞
使完整不缺或不受損害。
3.
形容詞
整個。
4.
副詞
完全;都。
5.
名詞
(Quán)名。
6.
副詞
表示程度百分之百。
1.
純色玉。
1.出自《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
2.
完美;齊全。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為良。
2.出自《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3.出自《淮南子·時則訓》乃命宰祝,行犧牲,案芻豢,視肥臞全粹。
4.出自《黃家賊事宜狀》兵鎮所處,物力必全。一則不敢輕有侵犯,一則易為逐便控制。
5.出自《兒女英雄傳》好一個小黑驢……外帶著還是四個銀蹄兒,腦袋上還有個玉頂兒,長了個全,可怪不怪。
3.
指集某方面之大成。
1.出自《鶴林玉露》﹝歐陽公﹞作奏議,便庶幾陸宣公,雖游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花間集》,蓋得文章之全者也。
4.
滿;盈。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窮性極形,盈虛自然,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5.
保全。
1.出自《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2.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3.出自《野鵝賦》全殞卵而來鳳,放乳麑而感麟。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三年》浩忠憤激烈,言切時弊,以此取忌於眾,帝察其衷,始終全之。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銀解救,全了三命。
6.
成全。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愿陛下全之。
2.出自《兒女英雄傳》侍他弭耳受教,便好全他那片孝心,成這老頭兒這番義舉。
7.
順,循。見“全天”。
1.出自《呂氏春秋·本生》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
8.
整個的。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一》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
2.出自《上書重諫吳王》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
3.出自《夜》詩你把這全人類來擁抱,再也不分什么貧富、貴賤。
9.
副詞。都,全都。總括全部。表示所指范圍內無一例外。
1.出自《望梅花》詞春草全無消息,臘雪猶余蹤跡。
2.出自《四代同堂》大家全聯合起來,告訴日本人,鐵沒有,錢沒有,要命有命!
3.出自《探索集·世界語》我在南京上學,課余向上海世界語書店函購了一些書,就一本一本地讀下去,書不多,買得到的全讀了。
10.
副詞。都,全都。完全。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
1.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在作孩子的時代,原本也不是個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2.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有了這東西,即或全不會漂浮的人,也能很勇敢的向水深處泅去。
11.
副詞。很,非常。
1.出自《南鄰》詩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
2.出自《丑奴兒·詠梅》詞南枝度臘開全少,疏影當軒。一種宜寒,自其清蟾別有緣。
12.
通“痊”。病愈。
1.出自《周禮·天官·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
2.出自《祭十二郎文》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13.
通“跧”。指伏兵。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使盛慶獻書于燕王章》不功(攻)齊,全于介(界)。
14.
通“朘”、“?”。男孩的生殖器。
1.出自《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15.
姓。三國魏有全琮。見《三國志·魏志·全琮傳》。
1.出自《廣韻·仙韻》全,姓。吳有大司馬全琮。
16.
更;更加。
1.出自《鸚鵡洲送王九游江左》詩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
2.出自《答友人贈烏紗帽》詩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騙。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3.出自《謝同年黃法曹送道服》詩官供謾說青綾被,私便全勝白接騙。
17.
通“詮”。分析;闡明。
1.出自《論衡·案書》至于論,不務全疑,兩傳并紀,不宜明處。
1.作詩填詞的能手。
1.推辭和接受。
1.言辭。
2.猶意見﹐看法。
3.談話。
訴訟的言詞聽其辭訟,施其賞罰。
1.亦作"辭詖"。
2.訴訟。
3.謂借故推辭。
1.舊俗農歷除夕﹐親友間互相拜謁祝福﹐家人叩拜尊長互祝平安等﹐謂之"辭歲"。
1.指母親或祖母去世。
1.猶文律。謂作文章的法則。
2.猶辭藻。
3.離開樹枝。
1.謂聽取訴訟之人的陳述。
1.唐宋時代朝廷命官任職的諭旨。
2.話頭﹐詞兒。
3.借口﹐說法。
1.猶談吐。
1.拒絕﹐推卻。
1.辭官退職。
2.告辭﹐告退。
3.解聘﹔解雇。
4.辭去﹐謝絕。
1.托辭謝絕。
1.猶退避。
2.辭別。
1.辭去職位。
1.文辭的意味。
1.猶解雇。
1.辭去(職務)。
1.謂遠行前向人告別。
1.文章學識。
1.文辭的訓釋。
1.言辭謙遜。
2.辭謝推讓。
1.猶言辭嚴義正。
1.措辭嚴肅﹐道理正當。
1.同"辭嚴義正"。
1.同"辭嚴義正"。
1.言辭。
1.猶結盟。
1.因辭別而謁見﹐拜別。
1.辭采和文義。指文章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
2.偏指文義。
3.猶辭章。
1.宋時﹐鄉里的保正為免除差役﹐向縣吏交納的一種錢款名。
1.辭去封邑。借指辭官退休。
1.辭官退隱的意愿。
2.言辭或文辭的意思。
1.文辭﹔言辭。
2.指口供。
大型詞典。商務印書館1915年出版。1958年全面修訂。1979年起分四冊出版修訂本。詞目以古漢語語詞、典故及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為主,共九萬七千零二十四條。1988年出縮印本,合訂為一冊。
修飾文詞的典故或華麗的詞語等辭藻華美。 【辭藻】修飾文詞的典故或華麗的詞語等辭藻華美。
1.舊俗稱送灶神上天為"辭灶"。在臘月廿三或廿四日舉行。
1.猶口供。
1.辭去官職。
2.泛指辭去職務。
1.亦作"辭指"。
2.文辭或話語所表達出的含義﹑感情色彩和風格。
1.辭旨。
1.見"辭旨"。
1.猶辭官。
1.文辭或言辭的情致意趣。
1.說話的內容。
2.猶口供。
1.辭賦作者中的宗師。亦泛指受人敬仰的文學家。
1.猶推辭。
磁針指向地磁北極的方向。
磁性錄音、磁性錄像或數字記錄中,用以記錄聲音、圖像、數據或其他電信號的涂有磁性材料的帶子。通常在塑料材料的薄帶上,涂敷一層粉狀磁性材料制成。要求抗張強度大、耐沖擊、耐磨、平面性好、不易帶電、耐熱、耐濕、厚度均勻、不粘附塵埃雜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