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量度;測量。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
2.出自《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3.出自《古風》測天憑儀器,俄已易躔次。
2.
猜度。
1.出自《易·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
2.出自《禮記·少儀》毋測未至。
3.出自《李娃傳》四坐愕眙,莫之測也。
4.出自《志異續(xù)編·徐景東》舉家倉皇,謂禍且不測。
5.出自《上海的早晨》他測出潘信誠的心事。
3.
知。
1.出自《禮記·樂記》窮高極遠,而測深厚。
2.出自《太玄·測》夜則測陰,晝則測陽。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三》今則已應天象,異時方測余言。
4.
盡;極。
1.出自《楚辭·大招》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只。
2.出自《呂氏春秋·論人》闊大淵深,不可測也。
3.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大不可極,深不可測。
5.
探訪。
1.出自《夷堅丙志·朱二殺鬼》遍村落測之,了無蹤跡。
2.出自《游廬山后記》循高賢堂,跨虎溪,卻游西林寺,測香谷泉,出太平宮,漱寶石池。
6.
水的深度。
1.出自《爾雅·釋言》潛深,測也。
2.出自《更漏子·吳江秋泛》詞江八測,柳千條,赤闌第四橋。
7.
刑具名。
1.出自《隋書·刑法志》其有贓驗顯然而不款,則上測立。立測者,以土為垛,高一尺,上圓,劣容囚兩足立。鞭二十,笞三十訖,著兩械及杽,上垛。
8.
泛指深。參見“測恩”。
1.出自《文選·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測恩躋逾逸,沿牒懵浮賤。
9.
指使用測刑。
1.出自《奏彈劉整》輒收付近獄測治。
2.出自《陳書·儒林傳·沈洙》梁代舊律,測囚之法,日一上,起自晡鼓,盡于二更。
3.出自《南史·循吏傳·何遠》當時士大夫坐法皆不受測。
10.
清。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漆欲測,絲欲沈。
11.
見“測測”。寒冷貌。
1.出自《再游西山》詩測測石泉冷,曖曖煙谷虛。
2.出自《醉花陰·春困》詞滿院姊歸花外哢,測測寒飆送。
12.
見“測測”。疾進貌。
1.出自《湘妃列女操》詩三湘測測流急綠,秋夜露寒蜀帝飛。
13.
通“側”。隱伏。
1.出自《詩·大雅·常武》綿綿翼翼,不測不克。
1.即吳宮燕。
1.白綿羊。亦稱生于江南之羊。
1.吳地歌謠。《樂府詩集.雜曲謠辭》有"吳謡"。
廣東順德人。曾在美國紐約協(xié)和神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神學和哲學。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校會組主任、青年協(xié)會書局總編輯。1950年發(fā)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號召全國基督教教會和團體割斷與帝國主義的關系,實行自治、自養(yǎng)、自傳。1954年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并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委。著有《沒有人看見過上帝》等。
1.指春秋吳國的冶鑄。吳人善冶,故稱。
1.吳地的語音;吳語。
2.吳地的音樂。
1.猶吳門。指吳地。闉,城曲重門。
1.謂吟唱吳歌。
2.指吳歌。
1.猶吳歌。
物理學家,教育家。江西高安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校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副院長、學部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等職。主要從事x射線散射光譜的研究,曾以精湛的實驗技術證實康普頓效應。培養(yǎng)了許多中國物理學人才。
1.即吳王膾馀。
1.見"吳歲"。
1.泛指吳地方言。
1.即長洲苑,吳王之苑。
2.吳地的園囿。因借指吳地或蘇州。
1.亦作"吳岳"。
2.古代山名。在今陜西省。
1.春秋吳國與越國的并稱。粵,通"越"。
1.春秋吳國與越國的并稱。
2.吳越兩國時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
3.指春秋吳越故地(今江浙一帶)。
4.五代十國之一。始祖錢閔,據(jù)有今江蘇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東北部,后降于北宋。
1.吳地民歌。
1.吳人與越人共乘一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叢子.論勢》"吳越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
1.春秋吳公子季札的省稱。曾歷聘魯齊鄭衛(wèi)晉諸國,以博聞著稱,為春秋之賢者。
1.明庶吉士吳中行﹑趙用賢因張居正奪情視事,疏爭被杖,時稱"吳趙"。《明史.吳中行傳》"五人者(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標),直聲震天下。中行﹑用賢并稱吳趙。"后吳地俗謂不擇言而亂語者為"吳趙"。
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屬浙江)人。終身隱居不仕,教書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和墨竹,善用濕墨,豐潤渾厚,蒼莽郁茂,自成一派。與黃公望、王蒙、倪瓚并稱元四家”。著有《梅花道人遺墨》。
1.即月中之神吳剛。
2.三國魏人,以文名重于時。文帝為太子時,與之過從甚密。見《三國志》本傳。
1.今江蘇吳縣一帶。亦泛指吳地。
1.唐之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四人同時知名,均吳人,故稱。
又名茱萸”。蕓香科。高大灌木或小喬木。羽狀復葉。嫩枝和葉上有軟毛。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果實紫紅色。分布于中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未成熟果實可入藥,能治胃寒疼痛、腹痛泄瀉等。
1.見"吳裝"。
1.亦作"吳妝"。
2.指中國畫的一種淡著色風格,相傳始于唐吳道子的人物畫,故名。
3.形容色彩淡雅者。
作家。祖籍廣東蕉嶺,生于臺灣新竹。曾任小學教員◇任《日日新報》、《臺灣新報》、《新生報》、《民報》記者。1949年起在機器工業(yè)同業(yè)公會任職。著有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短篇小說集《瘡疤集》、《泥濘》及詩集《風雨窗前》等。有《吳濁流全集》。
1.對戰(zhàn)國衛(wèi)人吳起的敬稱。
2.南北朝時北人對南人的蔑稱。
電影導演。四川樂山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1982年入瀟湘電影制片廠任導演。執(zhí)導的影片《候補隊員》、《晚鐘》分別獲金雞獎特別獎和最佳導演獎。其中《晚鐘》又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銀熊獎。導演影片還有《歡樂英雄》、《陰陽界》等。
小說家。安徽涇縣人。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建國后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著有短篇小說集《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鴨嘴嶗》(又名《山洪》)等。
1.我所愛的人。稱親友。
2.我所愛的人。稱妻子。
3.我所愛的人。稱戀愛對象。
1.我輩,我等。
1.猶我輩;我們。
1.我輩。
1.我輩;我類。
1.我。當,語助詞。
1.我的同鄉(xiāng)。
2.猶吾輩,吾儔。
3.我們的政黨。
1.我的學說或主張。
1.謂己之學術向東流播。《后漢書.鄭玄傳》"﹝玄﹞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因從質(zhì)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后因用為感嘆己之學術東流或同道東去的語典。
1.猶我們。
1.春秋時家臣對其主人的稱呼。
2.對人的敬稱。常用于函札。
1.我家。
2.猶我。
3.我的同宗。
1.對自己后代之優(yōu)秀者的愛稱。龍文,駿馬名。
1.舊謂《詩.周南.麟之趾》為頌揚周王室公子之作,后因以麒麟比喻優(yōu)秀子弟。故稱美自己家族中子侄之秀出者為"吾家麒麟"。
1.喻指本家族子侄中有為者。
1.宋哲學家邵雍負盛名,晩年躬耕不仕,時人稱之為"吾家先生"。
1.盾名。
1.我的同僚。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