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吳歌。
1.瘋狗。比喻惡人。
1.即猰?。比喻兇惡的人。
1.見"猰?"。
1.象聲詞。形容雜亂刺耳或細碎的聲音。
1.指動物的體毛。
1.《左傳.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門賞聐班﹐使食其征﹐謂之聐門。"謂以城門的稅收賞聐班◇遂用為食稅﹑征稅之典實。
1.指舊時兒童頭上扎有兩條辮子或兩個髻的形狀。
1.舊時"五"的隱語。"丑"字虧缺右邊的上半邊為"五"。
1.殘缺。
1.殘缺的文字﹑書札。
1.參差起伏貌。
2.缺損貌。
1.吞咽食物。謂得以正常撫養。
1.泣不成聲;氣塞聲斷。
1.比喻形勢險要之處。
1.指詞匯貧乏﹑呆板無生氣的言語﹑文風。
也稱操行評定”。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所作的評價。在中國,由中小學班主任擔任,一學期或一學年評定一次,一般只寫評語,不評等級。
1.謂在商店里當學徒。
1.學校的學生。
2.引申為學徒。
1.即太學。古代中央政府設立的國學。
1.教師。亦以稱府﹑州﹑縣學學官。
1.教學的時間單位。也稱課時。指一節課的時間。通常為四十五分鐘或五十分鐘。
1.即學政。
1.即羊眼羹。
1.書香門第。
1.謂由讀書而開始做官。
1.供學生交易的市場。
1.從某人學習并侍奉之。
1.學校的房舍。
1.學問操守。
1.讀書。
2.學習寫字。
1.學文練武。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1.同"學淺才疏"。
1.私塾。
1.仿照述說。
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學說。
1.指學詩;誦詩。
1.清代學政的俗稱。
1.學校的舊稱。
2.命相家術語,指人面近于耳門之前處。
3.舊指兒童死者合葬處。
1.舊時辦學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為學?;稹?/p>
1.泛指學校。
1.年幼的學生。
1.同"學童"。
2.書僮。
1.跟隨師傅學習技術的青年工人。也叫徒工。
1.學習玩賞。
1.學習文化知識。
2.學習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1.古代儒家的修養方法。
1.指學校。
1.學者的行列。
1.教育事務。
1.后漢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隱居弘農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事見《后漢書·張楷傳》◇以"學霧"指學習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