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拔取。
2.
同“褰”。
1.
拔取;采取。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九》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獨搴草而坐之,何也?
2.出自《史記·河渠書》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
3.出自《郡東山望溟海詩》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長洲。
4.出自《再次韻時閏九月九日菊》愁見飛蓬垂雪領(lǐng),笑搴落蕊入霞觴。
2.
舉;扛。
1.出自《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本朝雜記上》王初寮作《宣德門成賞功制》云:“閣道穹隆,兩觀搴翔於霄漢;闕庭煥麗,十戶開闔於陰陽。”
2.出自《西游記》那行者搴著鐵棒,呵呵大笑,自澗那邊而來。
3.出自《航船中的文明》士大夫雖也搴著大旗擁護精神文明,但千慮不免一失。
3.
草名。即藆。
1.出自《爾雅·釋草》搴,柜胊。
4.
通“褰”。揭起;撩起。
1.出自《大云寺贊公房》詩明霞爛復閣,霽霧搴高牖。
2.出自《習隱》詩搴裳步花影,欲動愁闌珊。
3.出自《聊齋志異·陸判》忽有人搴簾入,視之,則判官也。
①指懸空進行雜技表演空中~。②指跳得特別高或跑得非常快的人女~ㄧ世界~。
1.猶飛刀。
1.落花。
2.迅速發(fā)跡。
1.飛翔的姿態(tài)。
1.飛禽。
1.飄散灑落。
2.特指明清地主勾結(jié)官府,將田地賦稅化整為零,分灑到其他農(nóng)戶的田地上,以逃避賦稅的一種手段。
1.高高的車篷。
①(煙、霧等)在空中飄動著散開一團濃煙在空中~著,由黑色漸漸變成灰白。②(鳥等)飛著向四下散開麻雀聽到槍聲驚慌地~了。
1.見"飛沙走礫"。
1.沙土飛揚,小石塊滾動。形容風勢猛烈。
沙子飛揚,石塊滾動。形容風很大驟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
1.見"飛沙走礫"。
1.同"飛沙走石"。
1.見"飛沙走石"。
1.宋代的一種軍隊。
1.升騰熾盛。
2.閃爍。
1.舉杯或行觴。
2.指傳杯行酒令。
1.猶言飛觥獻斝。
1.飄動的羽毛旗飾。
1.傳說中會飛的蛇。
1.迅疾噴射。
2.任意征派。
1.飛快申報。
身體輕快地跳起~上馬ㄧ~越過壕溝。
1.猶神游。謂形體不動而心神向往。
1.亦作"飛沉"。
2.飛升和沉落。
3.指鳥和魚。
4.指聲調(diào)的平清和仄濁。
5.指山和河。
1.鼯鼠的別名。
1.猶揚名。
1.謂名實俱優(yōu)。
1.神名。
1.古時戰(zhàn)守之具。置石于大木之上,發(fā)機以擊敵。
1.飛馳的箭。
(時間等)很快地過去或消失時光~ㄧ流星~。
1.用箭系書射送。
2.指疾速傳送文書。
3.緊急的文書。
4.匿名信。
5.迅速書寫。
1.迅速地書寫文件。
1.極熟。
①哺乳動物,形態(tài)和習性均似鼯鼠而體較小,前后肢之間的薄膜寬大多毛。②〈書〉蝙蝠。
1.迅疾沖蕩。
1.降霜。晉張協(xié)《七命》"飛霜迎節(jié)﹐高風送秋。"《文選.江淹》"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于燕地。"李善注"《淮南子》曰鄒行盡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譖而系之﹐鄒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為之降霜。"后因用以指冤獄。
2.猶飛白。
3.猶清新。
1.指山中的松樹。因其種籽落地自然長成,故稱。
2.樹種子名。
非常迅速~發(fā)展ㄧ~前進。
1.快運的糧食。
1.鳥名。兇猛善飛,故名。
1.飛速運動的梭子。
1.高樓上的門。借指高樓。
迅速飛起;很快地向上升;飛揚煙霧~ㄧ烈火~。
1.即群青。一種深藍色的無機顏料。用于染布﹑印刷或做油漆原料。
1.古代佛寺講經(jīng)前后所吟唱的樂曲,咒,偈﹑吟﹑贊雜用,用以宣傳佛經(jīng)的教義。其后演變?yōu)橹v唱文學,變文舊亦混稱為佛曲。
1.佛教徒。
1.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之法力廣大,普濟眾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為喻。
1.佛家所用儀仗之一。佛寺舉行重大典禮時,常用傘蓋張于佛像之上,謂之"佛傘"。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