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高舉。多用于人名。
2.
動詞
虧;損。
3.
同“搴”。
4.
名詞
(Qiān)姓。
1.
馬腹低陷。亦指其他動物腹部低陷。參見“騫腹”。
1.出自《帝京景物略·胡家村》其先聒聒生者曰叫螞蚱,以比於聒聒,腹太似,恨騫。
2.
虧損。
1.出自《詩·小雅·無羊》矜矜兢兢,不騫不崩。
2.出自《宋書·后廢帝紀》頃國賦多騫,公儲罕給。
3.出自《吊樂毅文》大廈之騫兮,風雨萃之。
4.出自《印度中興之望》觀今者學術多廢墜,獨歷史尚稍完具,令士民不騫太古,以期獨立。
3.
仰首貌。
1.出自《楚辭·大招》鰅鳙短狐,王虺騫只。
2.出自《含元殿賦》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
4.
高。
1.出自《池州送孟遲先輩》詩寺樓最騫軒,坐送飛鳥沒。
2.出自《祭陳浚宣叔文》嗟乎宣叔,學以為己,不溺於俗,孤騫介峙。
5.
驚懼。
1.出自《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人靈騫都野,鱗翰聳淵丘。
6.
通“??”。飛起。參見“騫翥”。
1.出自《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乃鴻騫舊吳,作守東楚。
2.出自《觀八駿圖說》觀其狀甚怪,咸若騫若翔,若龍鳳麒麟,若螳螂然。
3.出自《江上行》玄武后扈,朱鳥前騫。
7.
通“愆”。過失。亦指違失。
1.出自《荀子·正名》長夜漫兮,永思騫兮。
2.出自《后漢書·李固杜喬傳論》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義。
3.出自《全唐詩》嘉薦有典,至誠莫騫。
8.
通“搴”。拔取。
1.出自《漢書·酷吏傳·楊仆》將軍之功,獨有先破石門、尋??,非有斬將騫旗之實也,烏足以驕人哉!
9.
通“褰”。揭起;提起。參見“騫衣”。
1.出自《橫吹賦》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拂衣從之
3.出自《投梭記·出關》把云帆掛,風纜騫,一似鴟夷載得西子還。
10.
用同“謇”。參見“騫諤”。
1.出自《南史·循吏傳·范述曾》述曾為人騫諤,在宮多所諫爭,太子雖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11.
姓。唐有騫宏。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
1.出自《廣韻·仙韻》騫,姓。
2.出自《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騫氏出自孔子弟子閔損,字子騫,其孫文,以王父字命氏。后漢質帝時有騫弘,字弘伯,避地允吾,為金城別駕,封金城侯,子孫因家焉。……味道相武后。”
1.見識與學業。
1.識知義理。
1.識見與才藝。
1.猶見解。
1.猶見地。
1.識見與才能。
2.賞識重用。
1.互相親愛。識﹐通"職"。
1.識見和器宇。
1.賞識知遇。
1.識見遠大。語本漢王逸《敘》﹕"故智彌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識遠。"
1.辨識鑒察。
1.有見識的人。
1.識別真相。
2.識認自然之道﹔認識本原。
1.知道﹔識察。
2.見識﹔知識。
1.謂得當。
1.識見意趣。
1.識貨的買主。
1.識見。
1.賞識并加以拔擢。
1.認識文字。
2.謂知曉文字音義﹐精于訓詁。
1.群眾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以識字為主﹐并學習時事政治。
1.謂有文化知識。
1.根據實際的支出報銷帳目。
1.《左傳.隱公十一年》"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本意為迫于形勢而占有此地◇用以表示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如此。
1.充實邊疆。
1.根據實數賑濟糧食。
1.謂有真實才能的人。
2.真實的才能。
1.古代一種祭禮。把犧牲放在柴上燒烤,以為享祀。
1.誠實,不虛假。
2.成熟。
3.猶沉穩,安穩。
1.樸實真誠。
2.真情誠意。
1.方言。老實。
能單獨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獨立成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動作、變化、性狀等實在意義的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
1.忠厚老實。
1.實實在在。
1.真槍實炮所裝填或射出的彈藥。
2.謂子彈上了槍膛。參見"荷槍實彈"。
1.猶實惠。
1.底細,真實的情況。
1.指平地,地面。
2.實實在在。
3.猶實際。
4.事物發生或產生的地方;在現場(做某事)。
1.如實對答。
1.粗壯結實貌。
1.見"實繁有徒"。
1.亦作"實蕃有徒"。
2.意謂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一般用貶義。
1.諸侯實際可以占有的土地。
2.古代封建國家名義上封賜給功臣貴戚食邑的戶數與實際封賞數往往不符,實際上賜與的封戶叫實封。
3.密封;固封。
4.指密封的奏折。
1.實際的幸福。
1.切切實實地做事。
1.實際感受。
1.如實招供。
1.子粒飽滿的谷類作物。
1.有實際職務的官職。相對于"虛銜"而言。
1.種子。
2.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