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偏頗,不平正。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昭子朝而命吏曰:“婼將與季氏訟,書辭無頗。”
2.出自《太玄·爭》陽氣泛施,不偏不頗。
3.出自《石鼓歌》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4.出自《墳·文化偏至論》文明無不根舊跡而演來,亦以矯往事而生偏至,緣督校量,其頗灼然,猶孑與躄焉耳。
2.
邪佞。
1.出自《書·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
2.出自《行箴》行也無邪,言也無頗。
3.出自《雜詩四首贈林嘉猷》致用貴不頗,篤守在不移。繇來賢哲事,皆本純粹資。
3.
斜。參見“頗緣”。
1.出自《君子勿郁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良玉燒不熱,直竹文不頗。
4.
偏近。
1.出自《素問·奇病論》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2.出自《癸巳類稿·持素持篇》案古人止五脈,沈緊浮遲躁盛微細,乃評論之名,歸之五脈,大數近於某,則曰頗於某。
5.
偏差,過失。參見“頗迴”。
1.出自《紀聞·牛騰》口不妄談,目不妄視,言無偽,行無頗。
6.
少數。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
2.出自《病柏聯句》死色見已深,生意存猶頗。
7.
略微;稍微。
1.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2.出自《顏氏家訓·誡兵》然而每見文士,頗讀兵書,微有經略。
3.出自《夷堅甲志·恩稚所稚院》自恐不能永,頗料理后事,戒其子遍謁鄉人之在朝者。
4.出自《桃花扇·截磯》晚生與他頗有一面,情愿效力。
8.
大抵,大致。
1.出自《周書·庾信傳》唯王褒頗與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9.
甚;很。
1.出自《漢書·王商傳》商為外戚重臣輔政,推佑太子,頗有力焉。
2.出自《三國志·魏志·曹仁傳》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
3.出自《水滸傳》宋江見說這段情由,頗覺凄慘。
4.出自《秋》這幾句話頗使覺新感動。
10.
皆;悉。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薛歲不入,民頗不與其息。
2.出自《題江南八景圖后》頗觀卷中舊題,始於宋嘉熙二年戊戌,至今國朝洪武四年辛亥,已歷一百三十四年。
11.
既,已。
1.出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遲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余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
2.出自《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劉楨》既覽古今事,頗識治亂情。
3.出自《惡樹》詩幽陰成頗雜,惡木剪還多。
12.
就,便,于是。
1.出自《漢書·陳湯傳》〔匈奴〕百余騎馳赴營,〔漢〕營皆張弩持滿指之,騎行卻。頗遣吏士射城門騎步兵,〔匈奴〕騎步兵皆入〔郅支城〕。
2.出自《甘薯疏序》同志者或不遠千里而致,耕獲災畬,時時利賴其用,以此持論頗益堅。
13.
與“不”、“無”、“否”等配合,表示疑問。
1.出自《與吳質書》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述造不?
2.出自《酉陽雜俎·諾皋記下》其婢小碧自外來,垂手緩步,大言:“劉四頗意平昔無?”
3.出自《履園叢話·夢幻·夢董思翁》叟曰:“欲識吾居,頗憶我所書經否?”
4.出自《政界內形記(其二)》記者無法,乃直截簡當問:“唐總理近日頗晤外國公使否?昭時除借款外,頗及他事否?”魏君莞然曰:“見過見過。”
14.
通“詖”。參見“頗險”。猶險詖。邪惡不正。
1.出自《說苑·臣術》中實頗險,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嫉賢。
15.
見“頗黎”。指狀如水晶的寶石。
1.出自《太平御覽》昆侖山上有紅碧頗黎宮,名七寶堂是也。
2.出自《飲席戲贈同舍》詩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出自《本草綱目·金石·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
4.出自《三洲春語》五聯九聯,綴以珊瑚、靺鞨、頗黎、木難、翡翠、孔翎、鮮花、異鳥、流蘇、錦緞之屬。
16.
見“頗黎”。亦作“頗瓈”。玻璃。
1.出自《黃小魯觀察游西湖歸過訪攜虎跑泉相餉賦此報謝》詩涌金門外頗黎盆,手搖大扇落晴昊。
2.出自《聞鐘六自香港之星洲卻寄》詩半黃殘照成霞綺,一碧晴天醮頗璃。
1.古澤名。即雷澤。其地當今山東菏澤東北面黃河南岸。
1.雷鳴似地轟響。
2.打雷。
1.傳說中雷神用以發霹靂的工具。其形如斧楔﹐故稱。
2.藥物名。即霹靂砧。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二.霹靂砧》。
1.雷聲滾動。
2.喻風行﹐盛行。
1.吼聲如雷。
1.用驚蟄節后萌發的茶芽炒制的茶葉。
1.謂戰車的隆隆之聲如雷般震動原野。
1.雷聲。
2.雷鳴般的聲音。
3.佛教語。佛說法的聲音。謂其如雷震﹐故稱。
1.隱隱然的雷聲﹔雷聲隱隱。語本《詩.召南.殷其靬》﹕"殷其靬﹐在南山之陽。"
1.云的一種﹐由積云發展而成﹐頂部向上突起作峰狀或塔狀﹐云底烏黑色。在雷雨到來之前就出現這種云。也叫積雨云。
1.《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后用"雷雨作解"謂帝王對有過者赦之﹐有罪者寬之。
1.古代神話中的水名。
1.轔轔作響的戰車。
1.雷鳴般的喧嘩聲。
1.亦作"靬澤"。古澤名。本名雷夏澤。在河南省范縣東南接山東省菏澤市界。傳說舜帝曾在此捕魚。
2.借指大舜。
3.神話傳說中雷神的居處。
4.古縣名。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境內。
1.隆隆作響地前進。
1.指蟄伏﹐蟄居。雷于冬時蟄伏不出﹐故稱。
1.下陣雨時打的雷。
1.雷擊﹔雷鳴。
1.即雷車。指雷聲。
1.神話傳說中雷神所居的大澤。
1.傳說中雷神用以發霹靂的工具。其形如梭﹐故名。
1.謂雷鳴。
1.雷紋形狀的紋路。
1.雷轟﹐雷擊。
2.雷公打雷的工具。喻精警有力的文辭。
1.猶雷輪。
1.指南朝宋隱逸雷次宗。次宗少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篤志好學﹐尤明《三禮》﹑《毛詩》﹐隱退不受征辟而終。見《南史.隱逸傳上.雷次宗》。
1.傳說中的黃帝妻。
2.雷神。
1.亦作"雷罇"。
2.刻畫著云雷形圖案的酒器。亦泛指酒器。
1.見"雷樽"。
1.見"雷雨作解"。
一作累祖”。傳說西陵氏之女,黃帝軒轅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被后人推崇為中國養蠶治絲方法的創始者。北周以后被祀為先蠶”(蠶神)。據考古資料,中國利用蠶絲時代應比嫘祖更早。
1.纏繞貌。
1.猶累囚。
1.亦作"縲紲"。
2.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
3.囚禁。
1.取土的器具。樏,盛土器;梩,鍬﹑鍤之類的挖土用具。亦謂以樏梩取土。
1.指山間古宅。
1.古代的一種茶湯。
1.磊落。正大光明貌。
古代作戰時從高處往下推以打擊敵人的大塊木頭。
1.同"錯綜"。
1.化學氣體元素"氡"的俗稱。由鐳衰變而成。醫學上用以治療癌癥。
1.擊鼓。鞞,同"鼙"。鼓的一種。
1.藤本植物。虎豆的別名。
1.古長劍名。
1.古代防守用的圓木。作戰時將其從高處推下打擊敵人。
1.食盒一類的盛器,出游時所用,肩挑而行。
1.指(車馬)破舊瘦弱。
1.困敗。
1.疲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