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正;不居中;傾斜(跟“正”相對)。
2.
動詞
專注一方面或對人對事不公正;偏向。
3.
形容詞
輔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
4.
動詞
與某個標準相比有差距。
5.
動詞
客套話,表示先用或已用過茶飯等(多接用“了”字)。
6.
名詞
(Piān)姓。
7.
副詞
偏偏,語氣比用“倒、反、卻”更堅決(后面常與“要、不”合用)。
1.
亦作“徧”。
2.
邊遠,僻遠。參見“偏州”、“偏國”。
1.出自《后漢書·東夷傳贊》眇眇偏譯,或從或畔。
2.出自《飲酒》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3.
不公正,偏袒。
1.出自《書·洪范》無偏無陂,遵王之義。
2.出自《后漢書·霍谞傳》不偏不黨,其若是乎?
3.出自《董公行狀》公居處恭,無妾媵,不飲酒,不諂笑,好惡無所偏。
4.出自《華蓋集續(xù)編·送灶日漫筆》人非木石,豈能一味談理,礙于情面而偏過去了,在這里正有著人氣息。
4.
疏遠。
1.出自《列女傳·魏芒慈母》其父為其孤也,而使妾為其繼母,繼母如母,為人母而不能愛其子,可謂慈乎?親其親而偏其假,可謂義乎?
5.
片面。
1.出自《新唐書?魏徵傳》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
2.出自《人物志·接識》其為人也,務以流數(shù),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3.出自《南省說書十道·問〈小雅〉周之衰》故曰二子者,皆得其偏而未備也。
4.出自《〈論語〉辨惑二》其說皆偏,而程氏尤甚。
6.
傾側。
1.出自《四世同堂》有時候,太陽已偏到西邊去,他還沒有吃中飯。
2.出自《畫夢錄·靜靜的日午》柏老太太偏著頭聽一會兒。
3.出自《大木匠》客人——女兒的未婚夫和介紹人——從晌午偏就來了。
7.
專,側重。
1.出自《顏氏家訓·書證》沛國劉顯博覽經(jīng)籍,偏精班《漢》。
8.
半。
1.出自《左傳·閔公二年》衣身之偏。
9.
少。
1.出自《商君書·算地》故圣人之為國也,民資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資藏于地則樸,托危于外則惑。
10.
部屬。
1.出自《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黨。
11.
配偶之一方。參見“偏親”、“偏喪”。
1.出自《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12.
輔佐。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
13.
古時徒兵以五十人為偏,戰(zhàn)車以二十五乘為偏。參見“偏伍”。
1.出自《左傳?桓公五年》為魚麗之陳(陣),先偏后伍,伍承彌縫。
14.
客套話。指先已用膳。
1.出自《紅樓夢》鳳姐正吃飯,見他們來了,笑道:“好長腿子,快上來罷。”寶玉道:“我們偏了。”
15.
客套話。用于請人幫忙或謝人代己做事。參見“偏勞”。
1.出自《一個婦人的日記》有偏嬸子了。早是不知嬸子要來的,不然也不去了。
16.
副詞。表示事實與希望相反。亦表示故意違反客觀要求。偏偏,偏要。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2.出自《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別家相媳婦,他偏要相女婿。
3.出自《幽夢續(xù)影》偏是市儈喜通文,偏是俗吏喜勒碑。
4.出自《春》我不怕,我偏要動!
17.
副詞,表程度。最;很;特別。
1.出自《莊子·庚桑楚》老聃之役,偏得老聃之道。
2.出自《水經(jīng)注·沔水》沔水又東,偏淺,冬月可涉渡。
3.出自《同樂天和微之深春好》詩迎呼偏熟客,揀選最多花。
4.出自《南浦》詞三月雨偏多,疏籬外,滿地殘花紅凝。
18.
副詞,表示范圍。只;獨;單單。
1.出自《梅花落》詩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2.出自《問春》詩鶯花有恨偏供我,桃李無言祗惱人。
3.出自《小二黑結婚》三仙姑半輩沒有臉紅過,偏這會撐不住氣了,一道道熱汗在臉上流。
19.
副詞,表示時間。正好;恰巧。
1.出自《曾東游以詩寄之》正是揚帆時,偏逢江上客。
2.出自《長歌行》成都古寺臥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3.出自《海市》偏我來的不是時候。
20.
能。助動詞。
1.出自《從崔中丞過盧少尹郊居》詩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
2.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世上七珍之寶,偏除現(xiàn)在貧窮;身中七圣之財,能救當來險道。
21.
通“諞”。諂媚。參見“偏辭”。
1.出自《朝野僉載》則天朝,太仆卿來俊臣之強盛,朝官側目。上林令侯敏偏事之。
22.
通“翩”。
1.出自《詩·大雅·桑柔》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2.出自《說文·人部》偏,頗也。
23.
表示多;深。
1.出自《醉后重贈晦叔》詩老伴知君少,歡情向我偏。
2.出自《外家南寺》詩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
24.
不居中;邊側。
1.出自《左傳·僖公十年》七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而見我焉。
2.出自《鐵圍山叢談》卷一以是諸學士多得繇角門子至大慶殿,納涼于殿東偏。
3.出自《〈勞山圖志〉序》齊之東偏,三面環(huán)海。
自己親身體驗并努力去實行領導只有身體力行,才知道工程的難易。
1.佛教語。指身體。佛家以為身體能生善惡之業(yè),故以身喻田。
1.身材;體形。
1.舊時表明身份的證件。
1.方言。猶軀干。
1.自身之外。
1.佛教語。指由正身變化產(chǎn)生出來的身體。
1.指無足牽掛的世事。
1.見"身外之物"。
1.個人身體以外的東西,指名譽﹑地位﹑財產(chǎn)等。
1.謂地位低下,財力不足。
1.《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為?'"本謂人身的文飾,后以"身文"借指人際交往中的禮儀和言語修養(yǎng)。
1.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后以"身無長物"形容極其貧窮。
除自身以外,沒有一點多余的物品我這一輩子除了幾本書以外,身無長物。
1.謂身上沒有一寸線。形容極其窮困。
1.形容沒有容身之地。
1.猶身邊。
1.見"身先士卒"。
1.身世顯赫,聲名遠揚。
1.身體和精神。
2.心思;精神。
1.身體衰弱,精神不振。
1.見"身心交病"。
1.星命家語。舊指注定人命運的星宿。迷信者認為天上的星象與人的禍福夭壽有關,故稱。
1.身體;形體。
1.猶體形。
1.指為某種信念而舍棄生命。
1.身體的腰部;身材。
1.指賣身錢。
1.身體的影子。
2.指人或物的形象。
3.身體和影子。
1.自身的過錯。
1.形容人長得神態(tài)清朗,氣質秀美。
1.形容人心神清爽。
2.形容人長得神態(tài)清明,氣質爽朗。
1.謂心神清朗,資質秀美。
1.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
2.形容人長得神態(tài)清明,氣質爽朗。
1.猶言心不在焉。
1.神龍。
1.神明的地域。猶言仙境。
2.神奇深幽處。參見"神區(qū)鬼奧"。
1.指神奇深幽的地方。
1.神奇的軀體。
1.神韻趣旨。
1.指鬼神具有的支配人們命運的權力。常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所宣揚和利用。
2.天主教用語。指神所賦予的權力,絕對不可侵犯。認為神職人員有神所賦予的權力,通過行使圣事或其他宗教儀式,可使教徒獲得神的恩寵或罪的赦免。
1.靈異之泉。多指溫泉。
1.拳術名。流行于義和團內的"神助義和拳"的簡稱。
1.清末秘密會社之一,因傳習義和拳(即神拳)而得名。
1.瑞鳥。謂鳳。
1.人體穴位名。位于臍正中。
2.天上的宮闕。
1.謂神和人。
2.神奇非凡的人。謂其姿容﹑行止﹑技藝等非常人所及。
3.猶神仙。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謂修真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
1.即神農。
1.神妙的姿容。
2.指精神容貌。
1.精神融和氣息通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