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方便或使方便,順利,沒有困難或阻礙。
2.
名詞
方便的時候或順便的機會。
3.
形容詞
簡單平常的;非正式的。
4.
副詞
就;即。
5.
連詞
表示假設的讓步(后面多帶“是”字)。
6.
動詞
名詞
屎尿或排泄屎尿。
7.
名詞
(Biàn)姓。
8.
形容詞
適宜。
1.
有利。
1.出自《墨子·辭過》是故圣王作為宮室,便於生,不以為觀樂也。
2.出自《資治通鑒·后周太祖廣順三年》先是,楚州刺史田敬洙請修白水塘溉田以實邊,馮延巳以為便。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寧宗慶元四年》丙戌,色庫部族詣撫州降。金主使問襄,襄以為受之便。
2.
便利,方便。
1.出自《論語·鄉黨》褻裘長,短右袂
2.出自《衛明府寄枇杷葉以詩答》仙方當見重,消疾本應便。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只怕有了這番事體,明日就使不在家,是必分外防守,未必如前日之便了。
3.
適合;適宜。
1.出自《戰國策·趙策四》衣服使之便於體,膳啖使之嗛於口。
2.出自《后漢書·和帝紀》吏多不良,動失其便,以違上意。
3.出自《三月四日驟暖》詩日腳融晴晚氣暄,睡余初覺薄羅便。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年》阿特哈瑪專政時,衙門太冗,虛費俸祿,宜依劉秉忠、許衡所定,并省為便。
5.出自《記自立會》本章程如有遺漏之處,或不便時宜者,均由常會期隨時改良。
4.
指適宜的時機或順便的機會。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2.出自《吹劍四錄》規小利而又欲速效,則遇便輒趨,逢機即投。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我不比那世間妒忌婦人,倘或有便,接他來同住過日,未為不可。
5.
不費事、簡單或非正式的。參見“便飯”“便函”。
1.出自《儒林外史》捧上飯來,一大盤稀爛的羊肉,一盤糟鴨,一大碗火腿蝦圓雜膾,又是一碗清湯。雖是便飯,卻也這般熱鬧。
2.出自《綠野仙蹤》久矣要請吃頓便飯,怎奈小戶人家,沒個吃的好東西。
3.出自《老殘游記》紹殷道:“昨晚在里頭吃便飯,宮保談起:‘幕府人才濟濟,凡有所聞的,無不羅致于此了。’”
4.出自《上海的早晨》你給我們配三菜一湯,吃便飯,清爽點。
5.出自《風雷》這是我們家的家常便飯,恐怕你吃不來吧!
6.出自《李德和他的中國妻子》通訊員小張突地闖進門來,從文件包里拿出一張便函遞給李德。
7.出自《張伯駒與陳毅的交往》第二封信是康生寄來的。信封很大,用的是牛皮紙的公文口袋。打開來,是一封便函,很短,僅寥寥幾句話。
8.出自如:對方發來便函,通知我們開會的日期。
6.
順;順從。參見“便附”。
1.出自《早發東陽》詩數雁起前渚,千艘爭便潮。
7.
擅長;善于。
1.出自《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2.出自《晉書·宣帝紀》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3.出自《明史·蘇觀生傳》捷先由進士歷官監司,小有才,便筆札。
8.
靈便;輕捷。
1.出自《莊子·天地》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
2.出自《和永叔柘枝歌》最憐應節乍低昂,便轉疾徐皆可睹。
3.出自《送李愿歸盤谷序》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9.
習慣,適應。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雁門之北狄不谷食,賤長貴壯,俗尚氣力,人不弛弓,馬不解勒,便之也。
2.出自《后漢書·烏桓傳》烏桓不便水土,懼久屯不休,數求謁去。
3.出自《齊民要術·養豬》豬性甚便水生之草。
10.
富裕,富有。參見“便家”。
1.出自《兒女英雄傳》你雖是個便家,況你我還有個通財之誼;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許多銀子?
2.出自《兒女英雄傳》此時要一定講到一酬一酢,不惟力有不能,況且他又是個便家,轉覺饋出無辭,義有未當。
11.
借貸。
1.出自《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二年》豆盧革嘗以手書便省庫錢數十萬。
12.
屎尿。
1.出自《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因拜,“請嘗大王之溲,以決吉兇”,即以手取其便與惡而嘗之。
2.出自《聊齋志異·楊千總》冠蓋在途,偶見一人遺便路側。
3.出自又如:小滿種田,廿擔牛泥廿擔便。
4.出自《新唐書?郭弘霸傳》弘霸獨后入,憂見顏間,請視便液,即染指嘗,驗頭疾輕重。
13.
就是。
1.出自《水經注·洞過水》洞過水又西與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
14.
副詞。即,就。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2.出自《玉臺觀》詩更肯紅顏生羽翼,便應黃發老漁樵。
3.出自《老殘游記》若怠慢此人,彼必立刻便去,去后禍必更烈。
4.出自《滅亡》離開這熱鬧的人群,便覺得空氣寒冷了。
15.
連詞。即使,縱然。
1.出自《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詩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2.出自《合歡帶》詞莫道千金酬一笑,便明珠、萬斛須邀。
3.出自《水滸傳》好歹只顧拿來,便走不動,扛也扛將來。
4.出自《困獸記》便在碰到家庭口角的時候,他們也毫無悔意。
16.
襯詞。無義。
1.出自《新水令·春恨》曲空著我便耳熱眼跳,心神恍忽,失驚打怪……空著我便立遍蒼苔。
2.出自《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你道盤中是甚東西?乃是三個小石子。子春暗暗想道:這便石子,怎生好吃?
3.出自評劇《秦香蓮》這便如何是好?
17.
通“辨”。察看。
1.出自《商君書·農戰》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
2.出自《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是噎溺未知所在,亦莫便有舟稼也。
18.
使有利。
1.出自《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2.出自《送石處士序》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3.出自《第一次護法宣言》若有沮格此議以便其私者,則和平破壞之責,自有所歸。
19.
指利益、好處。
1.出自《后漢書·荀彧傳》今舍之而東,未見其便。
20.
謂稱便。
1.出自《后漢紀·獻帝紀》〔田疇〕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
2.出自《陳書·毛喜傳》政弘清靜,民吏便之。
3.出自《辯試館職策問札子》及唐中葉,盡變府兵為長征之卒。自爾以來,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出谷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農,天下便之。
21.
謂排泄屎尿。
1.出自《漢書·張安世傳》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白行法。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
3.出自《古今譚概·謬誤》劉食其半,佯稱便,旋入門,而其弟代之出。
22.
副詞。豈。表示反問。
1.出自《可笑》詩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發生!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不須長嘆息,便不失了咱丈夫的綱紀,惹人恥笑。
3.出自《東堂老》你當初也是做人的來,你也曾照顧我來,我便下的要你做傭工、還舊帳?
23.
副詞。只。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24.
副詞。倒。表示讓步。
1.出自《青衫淚》白樂天云:“好便好,只是不當取擾。”
2.出自《西游記》是便就是唐僧,只是還不曾拿住那有手段的孫行者。
25.
副詞。才。用來加強語氣。
1.出自《恨海》怎得一個熟人問問便好。
26.
副詞。已經。
1.出自《宮詞》宮門長閉舞衣閑,略識君王鬢便斑。
2.出自《恨海》此刻逃難的人,都說德州便太平,我們就到德州罷。
27.
連詞。如果。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郎君便早到半年,或者還不到得死的地步了。今日來時,卻無及了。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龍香道:“總是老孺人守著在此,便再遲兩日去,也會他不得了。”
1.見"燕安醙毒"。
1.宴飲遨游。燕,通"宴"。語出《詩.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鄭玄箋"敖,游也。"
1.燕子的戲稱。
1.亦作"燕譬"。
2.謂輕慢老師為講解深義而作的淺近比喻。一說指燕游邪辟。
1.燕的大腿。傳為美味食品。
1.宴請賓客。
1.以燕窩為主菜的酒席。
1.零陵香的別名。
1.舊時婦女別在發髻上的一種燕子形的釵。
1.燕子的窩。
2.比喻棲身的廬舍。
1.同"燕巢于幕"。
1.同"燕巢于幕"。
2.幙,同"幕"。
1.同"燕巢于幕"。
1.《孔子家語.正論》"衛孫文子得罪于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后以"燕巢衛幕"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1.燕子在帳幕上筑巢。比喻處境非常危險。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自衛如晉,將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杜預注"至危。"楊伯峻注"帳幕,隨時可撤。燕巢于其上,至為危險。"
1.古代天子﹑諸侯在路門內的路寢會見臣子。亦指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后休息之所。
1.指戰國時燕國蒙冤的臣子鄒衍。
1.見"燕侶鶯儔"。
1.謂帝王微服私行。
1.幼小的燕子。
1.退朝而處;閑居。
2.謂相處;居處。
1.燕子處在焚燒著的窩里。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1.見"燕處焚巢"。
1.指北方邊疆。
1.詞牌名。雙調,九十八字。前段十句,五平韻;后段十一句,五平韻。
1.宴飲賞賜。
1.戰國時燕國﹑代國所在地。泛指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地區。
1.喻庸才下品。
1.指燕王在京師的邸舍。
2.泛指舊時官員在京師的邸舍。
3.燕京的旅舍。
1.指燕京城郊。
1.舊時帝王退朝后休息的便殿。
1.指燕京。即今之北京。
1.古代宴飲時盛食品的器具。形似高足盤,多用于隆重宴會。
1.形容女子貌美,燕見之生妒,鶯對之自慚。
1.亦作"燕媠"。
2.形容儀容閑散不整。
1.舊指貴家侍妾。
1.同"燕頷虎頭"。
1.雛燕。
2.燕子。
1.指新婚。
2.指新婚夫婦歡樂親昵。
1.形容新婚的歡樂。語出《詩.邶風.谷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陸德明釋文"宴,本又作'燕'。"孔穎達疏"安愛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原為棄婦訴說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后反其意,用作慶賀新婚之辭。
1.日常閑居時穿的衣服;便服。
1.比喻無意義的爭吵。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寄周邠諸詩》"舜舉言,自來聞人說一小話云燕以日出為旦,日入為夕;蝙蝠以日入為旦,日出為夕。爭之不決,訴之鳳凰。鳳凰是百鳥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謂燕曰不須往訴,鳳凰在假。或云鳳凰渴睡。今不記其詳,都是訓狐權攝。舜舉意以話戲笑王庭老等不知是非……﹝蘇軾﹞兼贈舜舉云'奈何效燕蝠,屢欲爭晨暝!'其意以譏諷王庭老等如訓狐不分別是非也。"
1.燕肉干。傳說龍嗜食之。
1.亦作"燕盍"。
2.指漢昭帝時因謀逆被誅的燕王旦和蓋長公主。
1.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入秦刺秦王,至易水上,高漸離擊筑,荊軻慷慨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見《戰國策.燕策三》◇以"燕歌"泛指悲壯的燕地歌謠。
1.樂府《平調曲》名。現存最早的是三國魏曹丕所作的二首,寫的是行役之事。
1.古燕趙人善歌舞,后以"燕歌趙舞"泛指美妙的歌舞。
2.用以形容文辭美妙。
1.暗藏旨意。
2.深奧的義理。
1.隱逸者。
避世隱居。也指隱居的人隱逸之士|招聘隱逸,參與政事|菊,花之隱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