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寍”、“寕”。亦作“寜”、“甯”。亦作“??”。
2.
安寧。
1.出自《書·大禹謨》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2.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如何?
3.出自《書信集·致李秉中》中國近又不寧,真不知如何是好。做起事來,誠然,令人心悸。
3.
謂使安寧。
1.出自《順宗實錄一》陛下未親政事,群臣不敢安,宜存大孝,以??萬國,天下之幸。
4.
謂探望、省視父母。
1.出自《詩·周南·葛覃》歸寧父母。
2.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歸寧也。
3.出自《贈張童子序》童子請于其官之長,隨父而寍母。
4.出自《通直郎致仕總干黃公行狀》四歲喪母,鞠於莫氏,其考復聘孫氏,從而室諸。有弟曰茂,君日自莫氏往來寧其父母,退而撫茂。
5.
謂守父母之喪。
1.出自《漢書·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
2.出自《南史·文學傳·丘巨源》﹝丘巨源﹞寧喪還家。
3.出自《舊唐書·德宗紀下》常參官在外除授及分司假寧往來,并給券。
6.
江蘇省南京市的簡稱。清代南京為江寧府治,故名。
1.典出《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閑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后以"魚帛狐篝"謂借助鬼神制造輿論,以便起事。
1.見"魚帛狐篝"。
1.即魚簾子。
1.方言。魚笱。
1.猶捕撈。
1.魚碼頭,臨江河的魚類交易點。
1.指魚類菜肴。
1.魚做的食物。飡,通"餐"。
1.蜀國先王魚鳧﹑蠶叢的并稱。
1.魚具名。捕魚用的叉。
2.兵器名。
1.方言。魚叉。
1.婦女別在發髻上的魚形釵子。
1.魚腸子。
2.指書信。
3.古寶劍名。
1.指書信。
1.古寶劍名。
1.泛指書信。
1.指養魚場。
1.魚汛。
1.古代尊貴者乘坐的車,以魚皮為飾。
1.同"魚沉雁沓"。
1.同"魚沉雁沓"。
1.典出《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后以"魚沉雁落"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1.同"魚沉雁沓"。
1.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1.語本漢劉向《說苑.建本》"故魚乘于水,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后以"魚乘"喻乘勢而用。
1.養魚的池塘。
1.魚的鰭。
2.一種名貴海味。是由加工鯊魚的鰭而得到的軟骨條。
1.魚類和蟲類。
2.泛指文字訓詁。
1.用于捕魚的船。
1.見"魚床"。
1.方言。魚卵。
1.見"魚春"。
1.魚的嘴邊﹑唇部。
2.用鯊魚的唇干制成的海味。
1.魚的細而尖的骨頭。
1.翡翠鳥的別名。
1.漁民聚居的村莊。
1.魚浮游覓食時在水面激起波紋或浪花。比喻浮光掠影﹑不深入。
1.唐代官吏所佩盛放魚符的袋。宋以后,無魚符,仍佩魚袋。
1.指以捕魚為業的蜑人。
1.見"魚蕩"。
1.亦作"魚宕"。
2.養魚的淺水湖。
1.指剖魚用的刀子。
2.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鋒利的刀子。
1.一種形體較小的漁船。
1.猶魚米鄉。
1.猶魚化龍。
1.見"魚燈"。
1.漁人的笛聲。
1.可供釣魚用的水中小洲。
1.代稱六日發出的電文。"魚"在平水韻列為上平第六韻,故在電文中代稱六日。
1.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