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佞”的訛字。善辯;口才好。
1.出自《書·呂刑》非倿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
2.
指逞口才。
1.出自《莊子·漁父》莫之顧而進之,謂之倿。
2.出自《謁夷齊廟》詩楚狂歌鳳衰,荷蕢譏擊磬。自非為斯人,棲棲無乃倿。
3.
用花言巧語諂媚人。參見“佞諂”。
1.出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五年》百官倿我,皆稱太子聰明睿智,唯運所言忠直耳。
4.
柔弱;柔媚。
1.出自《與唐處士書》〔琴聲〕清厲而弗靜,其失也躁;和潤而弗遠,其失也佞。弗躁弗倿,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歟?
5.
奸邪。
1.出自《白虎通·誅伐》孔子為魯司寇,先誅少正卯。謂佞道已行,亂國政也;倿道未行,章明遠之而已。
6.
迷惑;迷戀。
1.出自《立部伎》詩奸聲入耳倿人心,侏儒飽飯夷齊餓。
2.出自《宿石門》詩嗟我老無用,倿山久成翁。
7.
才能。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君幼,諸臣不倿,何以及此?君其戒之!
2.出自《國語·晉語一》我不倿,雖不識義,亦不阿惑,吾其靜也。
1.罷官。
1.落筆。
1.見"落著"。
1.預先烹煮以供酒宴之需的菜肴。
1.坐下。
1.坐到座位上。
1.即擂臺。
1.汗出貌。
1.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1.不休息貌。
1.指古時墾食雒田的交趾人。
1.指神話中洛水的女神。名宓妃。雒﹐通"洛"。
1.洛書。儒家關于《尚書.洪范》"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雒﹐通"洛"。
1.反復誦讀。雒﹐通"絡"。
1.山名。古代傳說是太陽所入之山。
1.古代交趾人在濱海潮水漲落處開墾的田。
1.洛陽的鵝。常用為胡人兵亂之典。雒﹐通"洛"。
1.即洛陽生。本指漢賈誼﹐后亦借指儒生。雒﹐通"洛"。
1.鮛鮪。
1.古縣名。
1.詈詞。
1.詈詞。
1.詈詞。
1.稱老年婦女。
2.稱仆婦。
1.稱乳母的丈夫。
1.稱乳母。
1.即麻粒。
1.麻袋。
1.失去警覺,疏忽大意。
1.食品名。《太平御覽》卷八六○引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后趙錄》"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摶爐﹐石虎改曰麻餅。"又今蘇南一帶所產外有芝麻,餡以棗泥的甜餅﹐亦稱"麻餅"。
1.猶麻茶。
1.糾纏。
1.古時善相馬的人。
1.即麻槌。
1.用麻絞扎成的粗而短的鞭槌。舊時作為刑具。行刑前用水浸濕。也作一般打人的用具。
1.見"麻辭"。
1.亦作"麻詞"。
2.委任宰相的詔書。
1.即麻團。
1.古代救火用具。
1.方言。麻煩。
1.麻制的腰帶。古喪禮服飾。
1.表面粘以芝麻的一種油炸食品。俗稱麻團。
1.同石灰和在一起抹墻用的碎麻。參見"麻搗"。
1.見"麻搗"。
1.種麻的地。
1.細碎的斑點。
2.指出天花后臉上留下的疤痕。
1.麻布所制的斗。用以載水,為守城滅火器具。
1.用麻的纖維紡成紗。
言論像亂麻而沸揚。形容極度混亂天下麻沸。
1.將沸的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