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母親,媽媽,娘。
2.
名詞
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女子。
3.
形容詞
屬性詞。(禽獸)雌性的(跟“公”相對)。
4.
名詞
指一凸一凹或一小一大配套的兩件東西中凹的或大的一件。
5.
名詞
能產生或構成其他事物的。
6.
名詞
(Mǔ)姓。
1.
母親。
1.出自《書·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克諧。
2.出自《陳情事表》〔密〕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3.出自《錢節婦傳》吳中兵起,孝則之母及弟妹皆赴震澤以死。
2.
稱家族、親戚中之女性長輩。
1.出自《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
3.
特指祖母。
1.出自《陳情事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4.
乳母。
1.出自《國語·越語上》生三人,公與之母。
5.
對婦女的敬稱、美稱。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2.出自《觀堂集林·女字說》男子曰某父,女子曰某母,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
6.
泛指婦女。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
2.出自《東觀漢記·朱暉傳》〔賊〕欲裸奪婦女衣服,昆弟賓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動,暉拔劍前曰:“財物皆可取,諸母衣不可得。”
7.
人母儀范。
1.出自《漢書·元后傳論》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后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2.出自《宋史·樂志九》為太宗后,為天下母。
8.
謂作母親的儀范。
1.出自《東觀漢記·光烈陰皇后傳》上以后賢仁,宜母天下。
2.出自《新唐書·羅藝傳》〔李〕謂藝妻孟曰:“妃相貴,當母天下。”
9.
哺育;撫養。
1.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
2.出自《北齊書·高睿傳》﹝叡﹞特為高祖所愛,養於宮中,令游娘母之,恩同諸子。
3.出自《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明宗后宮有生子者,命妃母之。
4.出自《原強》圣哲篤生,母我群黎。
10.
雌性的。多指動物。
1.出自《孟子·盡心上》五母雞,二母彘。
2.出自《齊民要術·作醬法》九月內,取母蟹。
3.出自《紅樓夢》湘云道:“走獸飛禽,雄為陽,雌為陰……”翠縷道:“這是公的,還是母的呢?”
11.
本源;根本。
1.出自《老子》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2.出自《商君書·說民》禮樂,淫佚之征也;慈仁,過之母也。
3.出自《易林·否之巽》杜口絕舌,言為禍母。
4.出自《廈門風姿》詩真理才是生命之光,斗爭才是和平之母。
12.
指主干。
1.出自《易林·睽之困》大樹之子,百條共母。
13.
物之能產生它物者。
1.出自如:母液、工作母機;酒母、麻母;聲母、韻母等。
2.出自《易林·履之姤》重伯黃寶,宜以我市,嫁娶有息,利得過母。
3.出自《聊齋志異·雨錢》〔翁〕笑曰:“此大易事,但須得十數錢作母。”
4.出自《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生利之功,一養之后,歲歲無窮,母轉為貨,貨復轉母,一國生利之民皆將賴之。
5.出自《元史·釋老傳·八思巴》〔世祖〕命制蒙古新字,字成上之。其字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
6.出自《沈氏音書序》吾師南海康長素先生,以小兒初學語之聲為天下所同,取其十六音以為母。
7.出自《通志·六書二》序曰:象形、指事,文也;會意,字也。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義,子主聲,一子一母為諧聲。
8.出自《中國文字學·前論》〔鄭樵〕以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立三百三十母為形之主,八百七十子為聲之主,合千二百文,成無窮之字。
14.
并比之物中的重者、大者、粗者(與輕者、小者、細者謂“子”對稱)。
1.出自《國語·周語下》景王十一年,將鑄大錢……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民皆得焉。
2.出自《詩·齊風·盧令》盧重環
3.出自《詠懷》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軫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15.
指凹凸配套部件中的凹件。如母螺絲,母榫等。
16.
數學名詞。指分數中的分母。
1.出自《九章算術·方田》術曰:“母互乘之,并以為實,母相乘為法。”
17.
方言。指話題。
1.出自《醒世姻緣傳》我見他說的話離了母,我恐怕他后來改了口。
18.
通“姆”。女師。
1.出自《公羊傳·襄公三十年》吾聞之也,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
2.出自《易林·萃之益》童女無媒,不宜動搖,安其室廬,傅、母何憂!
19.
通“畝”。田畝。
1.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
2.出自《廿二史考異·史記四》“異母同穎”……古文畝為畝,母即畝之省。
20.
姓。明有母德純。見《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1.出自《姓觿?有韻》母,《姓纂》云:母邱氏之后,唐書開元十八學士有母照。
1.強橫擾亂。
1.勉力勞作。
1.金屬器皿。
1.清代科舉,順天鄉試監生的試卷。取"監"下半部以為代號,故有此稱。
1.盛物用具的統稱。
1.孔子弟子閔子騫﹑曾參的并稱。兩人以孝行著稱。
1.安徽省所產的上等茶。
1.憐憫審察。
1.憐恤傷悼。
2.憂傷。
1.見"閔默"。
1.憐恤而悔念。
1.悲慘殘酷。
1.謂憐惜下屬﹐不忍心勞役之。
2.謂對有勞績的人表示體恤。
1.哀傷。
1.春秋時魯國大夫閔馬父(亦稱閔子馬)的省稱。
1.憂郁。
1.微小貌。
1.見"閔勉"。
1.亦作"閔免"。
2.猶黽勉。盡力。
1.憂愁貌。
2.深遠貌。
3.紛亂貌。
4.關切貌。
1.亦作"閔嘿"。
2.憂郁不語。
1.憐憫關心。
1.閔子騫的省稱。
1.昏昧的樣子。
2.憂傷貌。
1.憐憫關懷。
1.哀憐傷悼。
2.悲痛。
1.泛指天。
1.憐憫安慰。
1.傷悼憐惜。
1.憐憫嘲笑。
1.憂患兇喪之事。
1.憐惜憂傷。
1.古代指國君憐念施恩澤于民。
1.指閔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
1.暗地里。
1.猶帖耳。馴服,順服貌。
1.抿頭發用的鏡子。
1.揩拭眼淚。
1.蘸油或水抹頭發的刷子。
1.閉著嘴笑。
婦女用以刷頭、抹油的小刷子。
1.輕閉嘴唇。
1.消失干凈。
1.消失玷污。
1.見"泯泯棼棼"。
1.暗合;混合。
1.融合。
1.完全消滅或消失。
1.昏亂;混亂。
1.消失。
2.死的婉稱。
3.埋沒;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