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樹木,樹類植物的通稱。
2.
名詞
木頭,供制造器物或建筑用的木料。
3.
名詞
棺材。
4.
形容詞
感覺不靈敏;發僵。
5.
形容詞
樸實;質樸。
6.
形容詞
麻木。
7.
名詞
(Mù)姓。
1.
樹,木本植物的通稱。
1.出自《詩·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3.出自《我的童年》在我們鄉下,榕樹每每是一二十圍的大木。也泛指草木。
4.出自《說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草,下象其根。
5.出自《白虎通》五行,木之為言觸也。陽氣動躍,觸地而出也。
6.出自《文心雕龍·事類》山木為良匠所度,經書為文士所擇。
7.出自《柳州羅池廟碑》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
2.
亦泛指草木。
1.出自《古今譚概·塞語·牝牡雄雌》五行有木而無草,則草亦可謂之木;《洪范》言“庶草藩蕪”而不及木,則木亦可謂之草。
3.
木料;木材。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3.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是故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
4.
特指木柱。
1.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屬小吏百余人,持兵仗以出,立木而署之曰:刺史出,民有敢觀者,殺之木下。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5.
樹葉。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2.出自《哀江南賦》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3.出自《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4.出自《綺羅香·紅葉》詞萬里飛霜,千山落木,寒艷不招春妒。
6.
指船或筏。
1.出自《易·渙》“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7.
棺槨。
1.出自《禮記·檀弓下》原壤登木。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3.出自《后漢書·耿純傳》純與從昆弟?、宿、植共率宗族賓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載木自隨,奉迎于育。
4.出自《聊齋志異·樂仲》﹝瓊華﹞曰:“我本散花天女,偶涉凡念,遂謫人間三十余年,今限已滿。”遂登木自入。
8.
刑具。參見“木索”。
1.出自《莊子·列御寇》為外刑者,金與木也。
2.出自《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
9.
指柝。
1.出自《種樹郭橐駝傳》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10.
五行之一。參見“五行”。
1.出自《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2.出自《春秋繁露·陰陽終始》至春少陽,東出就木,與之俱生。
3.出自《南齊書·五行志》木者,春生氣之始,農之本也。
4.出自《隋書·五行志上》木者東方,威儀容貌也。
11.
古代八音之一。參見“八音”。
1.出自《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2.出自《送孟東野序》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
3.出自《真珠船·房庶論樂》上古世質,器與聲樸,后世稍變焉……木,柷御也,貫之為板,此于世甚便。
12.
質樸。
1.出自《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13.
謂拙直,不柔和。
1.出自《人物志·九征》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
14.
麻木;失去知覺。
1.出自《紅樓夢》賈瑞聽了,身上已木了半邊。
2.出自《駱駝祥子》下到池子里去,熱水把全身燙得有些發木。
3.出自《三千里江山》姚志蘭心都木了,回頭一望小朱,小朱臉色煞白,嘴唇沒一點血色,上唇直打顫顫。
15.
愣;發呆。
1.出自《聊齋志異·蓮花公主》生睹之,神情搖動,木坐凝思。
2.出自《駱駝祥子》他拉著車一直奔了人和廠去。虎姑娘屋中的燈還亮著呢。一見這個燈亮,祥子猛的木在那里。
3.出自《創業史》當他聽他媽說:他的傻舅奶透露他舅爺正為生祿家可能退組而難受著的時候,偏分頭簡直木了。
4.出自《拂曉就要進攻》連長突然把話停住了,張著嘴木在那里。
16.
呆笨。
1.出自《書信集·致曹聚仁》看起來,就是中學卒業生,或大學生,也未必看得懂《濤聲》罷,近來的學生,好像“木”的頗多了。
2.出自又如:木頭木腦。
17.
木本的。參見“木芙蓉”、“木棉”。
1.出自《木芙蓉》詩艷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2.出自《小重山》詞湖上秋來蓮蕩空。年華都付與,木芙蓉。
3.出自《太平御覽》木綿樹赤華,為房甚繁,逼則相比,為綿甚軟,出交州永昌。
4.出自《送謝進士還閩》詩卻擁木綿吟麗句,便攀龍眼醉香醪。
5.出自《春夜懷蕭蘭谷》詩隔墻紅遍千株樹,何日能來看木棉。
18.
木制的。參見“木鳶”、“木劍”。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
2.出自《論衡·儒增》如木鳶機關備具,與木車馬等,則遂飛不集。
3.出自《嘯旨·古木鳶》古木鳶,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
4.出自《盛世危言·西學》公輸子削木人為御,墨翟刻木鳶而飛,武侯作木牛流馬。
5.出自《南史·陳始興王叔陵傳》及倉卒之際,又命左右取劍,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
6.出自《云谷雜記·木劍》近世官府騶從所持假劍,以木為之,號曰木劍。
19.
見“木星”。古稱“歲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繞日公轉周期約十二年。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亦省稱“木”。參見“歲星”。
1.出自《史記·天官書》木星與土合,為內亂,饑,主勿用戰,敗。
2.出自《金史·宣宗紀中》﹝興定元年八月﹞木星晝見於昴,六十有七日乃伏。
3.出自《星空·海上》西方的那朵木星喲,又巨,又朗!
4.出自《海錄碎事·祥瑞》唐乾符中,木入南斗,術士邊岡以為帝王之兆。
5.出自《贈葉大明》詩我生有命殊六六,木孛循環相起伏。
20.
姓。晉有木華。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木氏,端木賜之后,因避仇改為木氏。晉《文章志》有木華作《海賦》,為太傅楊駿主簿。又有木概著《戰國策》、《春秋》二十卷。
1.事先洞察。
1.預先棕。
1.事先逃跑。
1.參加坐席,入坐。
1.域中。
1.境外;國外。
2.喻寬泛。
1.形容淺狹無知。
1.墳墓的界址;墓地。
1.寰宇間;國中。
1.想停止而不可能。
1.佛教語。佛家謂財﹑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塵埃﹐故稱。
1.佛教謂財﹑色﹑食﹑名﹑睡五欲惱人﹐如針刺膚﹐故稱"欲刺"。
1.想要﹐打算。
1.貪得。
2.想要;愿意得到。
3.須要。
1.猶欲蓋彌彰。
語出《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后因指想要掩蓋過失或壞事的真相,結果卻暴露得更加明顯。
1.情欲之根。
佛教比喻塵世間貪欲、情欲如深廣之海,使人沉溺度群迷于欲海,引含識于涅b126!
1.欲望;希望。
1.像溝壑一樣深的欲望。極言欲望之大。
1.貪欲像深溝一樣很難填平。形容貪心太重﹐難以滿足。
佛教比喻塵世間的欲念熾盛如火,多用指淫欲。
1.《左傳.僖公十年》載晉獻公死后﹐晉大夫里克先后殺公子奚齊﹑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晉惠公即位后殺里克。將殺里克時﹐惠公派使臣對他說"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謂欲加害于人﹐即使無過錯﹐也可以羅織罪名作為理由。
1.欲念與私利。
2.貪得利益。
1.猶欲望。
1.欲望。
1.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更好地控制而故意放松一步。
1.情欲。
1.欲望;要求。
1.想要別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壞事)。
1.男女情欲之事。
1.好像。
1.希望﹐盼望。
2.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劇本。美國威廉斯作于1947年。勃朗琪自丈夫死后無依無靠,過了一段墮落的生活◇投靠姐姐思苔拉,與姐夫斯坦利的朋友米奇戀愛,后米奇得知她過去的生活拋棄了她。勃朗琪受到嚴重打擊,姐夫趁機奸污了她,她由此精神失常。斯坦利向妻子坦白了此事,于是思苔拉抱著剛出生的女兒離家出走。
1.貪心。
1.猶言欲益反損。
1.想把事情做好﹐結果反而弄壞。
1.見"欲障"。
1.亦作"欲鄣"。
2.色欲,嗜欲。以其為修行的障礙,故云。
1.下令查核。
1.謂官府行文告誡。飭﹐通"敕"。
1.舊指上級給下級的手令或告戒的文書。
1.教導。
1.官名。掌侍從贊諭﹐職比常侍﹐始置于唐﹐至清廢。
1.曉諭﹔告戒。
2.文體名。上級給下級的通告或命令。
1.猶諭教。
1.謂天子下旨祭臣下。
1.文體名。天子遣使下祭的文辭。
1.曉諭教誨。
1.開導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