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地支的第四位。
2.
名詞
卯時,十二時辰之一,指早晨五點到七點。
3.
名詞
器物接榫的地方凹入的部分。
1.
亦作“夘”。亦作“邜”。
2.
夏正建寅,二月為卯。
1.出自《晉書·樂志上》二月之辰名為卯,卯者茂也,言陽氣生而孳茂也。
3.
秦漢后以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以兔為卯。
1.出自《論衡·物勢》卯,兔也。
4.
十二時辰之一,早晨五時至七時。
1.出自《論衡·??時》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2.出自《賀太陽不虧狀》今日辰卯間,太陽合虧……自卯及巳,當虧不虧。
5.
舊時官署辦公從卯時始,故點名稱點卯,簽到應名為畫卯、應卯。
1.出自《水滸傳》叔叔,畫了卯,早些個歸來吃飯。
2.出自《木蘭從軍》這里有軍書一封,命花志芳即日投軍應卯,不得違誤。
3.出自《困獸記》嗨,頭一卯就不到!
6.
清代催征錢糧、籌餉、收捐等,分期追比叫比卯。分期奏報,第幾期就叫第幾卯。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勸你出來候補是取笑的。你回去把那第幾卯,第幾名,及部照的號數,一切都抄了來,我和你設法,去請個封典。
7.
古代造幣場所開鑄之期稱卯。又,開鑄一次亦稱卯。
1.出自《清文獻通考·錢幣一》唐宋鑄錢之所皆稱為監……其開鑄之期曰卯。宋以后始有畫卯、點卯之名,蓋取其時之早。相沿既久,遂以一期為一卯。
2.出自《清會典·工部·錢法堂》凡鼓鑄分其爐座,核其緡數;出卯則盡數報解戶部,搭放兵餉。
8.
器物上安榫頭的孔眼。參見“卯眼”。
1.出自《直語補證·筍卯》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虛謂之筍,以虛受盈謂之卯。
9.
殷商時殺牲祭祀的方法之一。
1.出自《觀堂集林·與林浩卿博士論〈洛誥〉書》觀殷虛卜辭所紀祀先王禮,大抵先??,次卯,次埋;或先??,后沈;或先??,后卯。
2.出自《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其用牲之法曰??,曰埋,曰沈,曰卯,曰俎。
10.
方言。漏掉。
1.出自《內奸》我路路通!如今出門,心眼要活,手要松,見個菩薩燒炷香,一個不能卯。
11.
地支的第四位。后用作第四的代稱。
1.出自《爾雅·釋天》﹝太歲﹞在卯曰單閼。
1.詼諧逗趣的話。
1.暗味無知;不開通。
2.傳說遠古帝鴻氏之子,堯時"四兇"之一。
1.豬狗的內臟。
1.渾成,天然成就。
1.含混;混合。
1.混淆。
1.合并;統一。
2.雜亂;混雜。
1.宋代天下士人,不限有無學籍,皆得赴試本經,一場中者入上庠,稱為"混補"。參閱宋趙升《朝野類要.舉業》。
1.見"混廁"。
1.攪在一起;糾纏。
1.混雜;攙雜。
1.混用稱謂。
1.渾然一體,自然生成。
2.混合而成。
1.即混成旅。
蒙混冒充~內行。
1.混雜在一起居住﹑生活。
1.混淆,錯亂。
同‘渾蛋 ’。
1.猶混戰。
1.說話好用文言,賣弄淵博。
1.侵擾;瀆犯。
1.糊涂鬼。詈詞。
1.即帝江。古代傳說中識歌舞的神鳥。
1.見"混飯吃"。
1.亦省作"混飯"。
2.謂非正經﹑正常勞動或不出力而得食。
3.謂為謀生而工作。
①用不同類別的纖維混合在一起紡織 。常用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或不同的化學纖維混紡。混紡可以節約較貴重的原料,或使紡織品具有某種新的性能。②混紡的紡織品。
1.含糊,不明確。
2.混雜包含。
1.綽號;外號。
1.打擾,騷擾。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東北淪陷區作為糧食配售的一種用玉米心、豆餅、糠秕等混合磨成的粉。
競技游泳集體項目之一。全程400米。每隊四人,每人游100米。按照仰泳、蛙泳、蝶泳、自由泳(必須用仰、蛙、蝶以外的任一泳式)的順序進行。
1.兩種或幾種語言,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互相接觸而產生的混雜語言。
1.混雜融合。
1.見"混合"。
1.水流漫涌回旋貌。常以形容作亂的形勢。
1.渾厚,亦謂使渾厚。
1.瞎話;混帳話。
2.閑話,敷衍話。
1.寬大明亮貌。
1.使混濁污穢。
1.渾濁不清。
1.同"滾滾"。
2.指陰陽二氣混沌未分﹑純樸未散的狀態。
3.渾濁。指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亦比喻社會環境的陰暗﹑骯臟。
4.混雜貌。
5.指無分別﹑不分明貌。 6.糊里糊涂,無知無識。 7.茍且度日。 8.無業游民;流氓。 9.波浪聲。參見"混混沌沌"。
1.無知無識,糊里糊涂。
〈方〉流氓;無賴。
1.水流洶涌貌。比喻連續不斷。
1.污濁貌。
1.糟蹋。
2.打攪。
1.曲牌名。屬北仙呂宮。元王實甫《西廂記》﹑明湯顯祖《牡丹亭》﹑清李漁《奈何天》等戲曲均有此曲牌。
2.我國古代的一種水雷。
3.刷蕩沙泥的治河工具。木制,徑一尺四寸,長五六尺,四面安鐵葉如卷發,重凡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蕩沙泥。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樹木混生在一起帶狀~ㄧ松樹和櫟樹~。
1.瞎搗亂。
2.夾雜糾纏。
1.抵賴,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責任。
2.誣賴,硬說別人做了壞事。
3.硬把別人的東西蒙混作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