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東北淪陷區作為糧食配售的一種用玉米心、豆餅、糠秕等混合磨成的粉。
1.明清兩代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武科考試。
1.周武王時的樂名。一說《武》乃武王之樂,《象》乃周公之樂。
1.講習軍事武藝的場所。
1.謂以武力懲處。
1.泛指專演武戲的配腳。多出現在開打的場面里,唱﹑白﹑做工都不重要,所扮腳色在劇本中大都沒有名字。
2.以喻騷亂打斗的行為。
1.武秀才。
1.明清時代武生員的俗稱。
1.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北宋慶歷三年正式設置,數月即廢。熙寧五年復置,南宋及明代因之。
1.武官名。清代在總督﹑巡撫等的官署中,設有文﹑武巡捕。武巡捕負責衙門的警衛工作。官員謁見時充當司儀。
1.軍事訓練。
山東堂邑(今聊城)人,原名武七。二十一歲起行乞興學,先后創辦崇賢義塾、臨清義塾。受清政府嘉獎,賜名武訓,封為義學正”。
1.戰事停息。
1.即秦舞陽。戰國時燕國勇士。偕荊軻謀刺秦王,因其恐懼失態,事敗。
1.軍功。
1.古代傳說中武夷山的仙人。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在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市和光澤、建陽兩縣間。以生物資源豐富著稱。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亞熱帶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
1.一種用于軍事的公文。與"文移"對言。
1.亦作"武誼"。
2.武事。
1.指騎﹑射﹑擊﹑刺等武術方面的技能。
1.謂軍事上的謀略﹑決策。
1.見"武義"。
1.勇武剛毅。
2.指勇武剛毅的人。
1.古代兵器名。
1.見"武蔭"。
1.明清宮殿名。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內。乾隆時曾在此校刻《十三經》﹑《二十四史》等書,名武英殿本,簡稱殿本。
也稱《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武英殿聚珍版全書》。叢書名。武英殿是清宮內殿名,設有修書處。1773年乾隆帝命從《永樂大典》中匯輯罕見著作,計一百三十八種,用木活字排版,定名聚珍版”。
1.威武勇猛。
2.指武勇的人。
3.武藝。
1.軍用物資。
2.軍事才能。
1.軍事謀略。
1.漢武帝﹑漢元帝的并稱。
2.金王朝女真族之完顏部。
1.軍事官員。
1.武事的氣運。
唐高宗后,武周皇帝。名fd39#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為才人,太宗死后為尼。不久被高宗召為昭儀,公元655年立為皇后,逐漸把持朝政,與高宗并稱二圣”◇又相繼廢中宗、睿宗,690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在位期間重視科舉制度和人才鹽,發展農業生產。任用酷吏,大興冤獄,晚年豪奢專斷。705年中宗復位,尊稱她為則天大圣皇帝”,后世通稱為武則天。
1.置有兵器的帷帳。帝王或大臣所用。《漢書.汲黯傳》"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今御武帳﹐置兵闌五兵于帳中也。"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帳置五兵﹐蓋以蘭锜圍四垂﹐天子御殿之制如此。有災變﹐避正殿寢兵﹐則不坐武帳也。"一說﹐織有武士像的帷帳。
1.謂武功。
2.漢武帝﹑漢昭帝的并稱。
1.武威,武力。
1.武事,軍事。
1.禁衛宮殿的值班武士。
1.指武官。與"文職"對稱。
2.軍職。
1.威武之志。
①武器裝備不愛紅裝愛武裝。②用武器來裝備用新式武器武裝起來。③比喻用一定的材料來充實配備以科學知識武裝頭腦。
1.軍隊。
1.近現代軍官裝束用的皮帶。可掛手槍和指揮刀。
1.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指戰員﹑政治工作人員和地方干部組成的精干的武裝小分隊。其任務是深入到敵占區進行武裝斗爭和宣傳組織工作,靈活運用各種斗爭方式打擊瓦解敵軍,摧毀偽組織和偽政權,配合根據地對敵斗爭,使敵占區逐步變為根據地。
裝備有機載武器的直升機。機載武器有機關炮、火箭、炸彈和導彈等。具有機動靈活、適于低空或超低空攻擊目標等特點。主要用于反潛和攻擊地面目標。
1.明清時,武科殿試第一名之稱。
1.戰國時魏國按規定標準鹽的步兵。
2.指軍隊﹑士兵。
1.傲視和輕慢他人,沒有禮貌。
1.輕視;鄙薄。
1.輕慢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