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搏斗;對打。
2.
動詞
攫取;撲上去抓。
3.
動詞
跳動。
1.
捕捉。
1.出自《詩·小雅·車攻》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2.出自《周禮·地官·司暴》若不可禁,則搏而戮之。
3.出自《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
4.出自《論衡·物勢》獼猴之手,足以搏鼠。
5.出自《復吳子松說》誰其搏而斫之者?
2.
攫取;拾取。
1.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跖不搏。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摭紫貝,搏耆龜。
3.出自《贈唐衢》詩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
3.
拍;擊。
1.出自《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
2.出自《史記·田叔列傳》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3.出自《意林·傅子》郭林宗謂仇季智曰:“子嘗有過否?”季智曰:“暮飯牛,牛不食,搏牛一下。”
4.出自《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4.
格斗;奮斗。
1.出自《穀梁傳·僖公元年》“吾二人不相說,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
2.出自《史記·張儀列傳》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3.出自《三戒·黔之驢》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4.出自《生活》誰想駕馭生活,只有一個字——搏!
5.
握;抓。
1.出自《呂氏春秋·首時》伍子胥說之半,王子光舉帷,搏其手而與之坐。
2.出自《北史·古弼傳》〔弼〕於帝前捽樹頭,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毆其背。
6.
跳動。
1.出自《死貓》他的心臟搏跳的非常厲害。
7.
脅。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
8.
通“膊”。分裂肢體。
1.出自《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
9.
通“傅”。附著;加上。
1.出自《釋名·釋床帳》搏壁,以席搏著壁也。
2.出自《禮記·月令》管籥,搏鍵器也。
3.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嬴氏搏翼,擇肉西邑。
10.
通“扶”。參見“搏桑”。
1.出自《朱舜水祠落成徵題敬賦》詩薇蕨誰憐劫后身,搏桑別有人間世。
1.祖先的稱號。
2.道家授予得道成仙者的尊號。
1.殷諸侯名。
1.猶鬼胡由→鬧,鬼混。
1.猶鬼胡由→鬧。
1.見"鬼狐由"。
1.猶鬼胡由。指難以捉摸的妓女。
1.猶鬼胡由。指難以捉摸的妓女。
1.猶鬼胡由。難以捉摸的心計。
1.鬼混;胡鬧。
2.鬼花樣,令人難以捉摸的心計﹑勾當。
3.指鬼魂。
4.指水性楊花﹑難以捉摸的妓女。
1.猶鬼胡由。鬼花樣,令人難以捉摸的心計﹑勾當。
1.糊弄人的伎倆,花招。
①形容寫字隨意涂抹,潦草難認。②比喻虛偽的話。
不真實的話;謊話~連篇。
1.鬼的世界,陰間。
1.形容神秘地隱去。
1.心慌意亂﹑失魂落魄的樣子。
1.攪擾。
死人的靈魂(迷信)。
①糊里糊涂地生活在外~多年,什么也沒學到。②過不正當的生活兩人整天在一起~。
磷火的俗稱。
1.鬼怪暗中害人。
1.猶詭秘。
1.迷信者稱不知病因的腫脹瘀血癥。
1.猶鬼錄。
1.狡詐的計謀。
1.見"鬼計多端"。
1.謂狡詐的計策很多,壞主意多。
1.見"鬼蛺蝶"。
1.無患子的俗稱。舊俗采之令童子佩戴,或懸于門上,云可以避鬼魅。
1.一種小貝殼,白色,表面光滑,有花紋。舊時紹興人把它系在小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認為可避邪氣。
1.鬼神所射之箭。迷信者謂人體為鬼箭射中即致疾病。
2.木名。衛矛的別名。
3.武器名。
1.指迷魂湯。迷信者謂人轉生時飲之﹐前生之事即皆忘。
1.鬼神的指示。
2.舊時對佛教的侮稱。
1.舊俗在清明和農歷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掃墓祭祖,故稱此三日為鬼節。
1.迷信傳說指眾鬼居處。
1.神祇名。主鬼宿。
1.狡猾;精明。
2.狡黠的壞家伙。
1.見"鬼靈精"。
1.指人中。
1.草名。
1.詭秘狡詐。
1.見"鬼瞰其室"。
1.同"鬼瞰其室"。
1.鬼神窺望人家。謂禍害將至。
1.謂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
1.見"鬼瞰其室"。
1.猶言鬼斧神工。
1.客死異地者的鬼魂。
2.棠梨花的別稱。
1.同"鬼哭神號"。
2.同"鬼哭神號"。
形容哭叫聲慘烈殺得敵人鬼哭狼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