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鈩”。
2.
爐。盛火的器具。作冶煉、取暖、烹飪等用。
1.出自《墨子·備穴》然炭杜之,滿爐而蓋之,毋令氣出。
2.出自《唐語林·棲逸》宣州當涂隱居山巖,即陶貞白煉丹所也,爐跡猶在,后為佛舍。
3.
指香爐,熏爐。
1.出自《文選·江淹〈雜體詩·效休上人“別怨”〉》膏爐絕沈燎,綺席生浮埃。
2.出自《河傳》詞玉爐香斷霜灰冷,簾鋪影,梁燕歸紅杏。
4.
古時酒店前安放酒甕酒壇的爐形土臺。亦借指酒店。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
2.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下·左慈》操怪之,使尋其故,行視諸爐,悉亡其酒脯矣。
1.悲傷地哭泣。
1.悲痛;痛切。
1.悲傷的感情。
1.哀告,哀求。
1.亦作"哀焭"。
2.憂傷孤獨。
1.同"哀煢"。
1.見"哀煢"。
1.唐元結《哀丘表》載,其任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時,收戰死者之尸骨,葬于泌南,名為"哀丘"。
1.苦苦請求。
1.見"哀舑"。
苦心勸告
1.悲傷而誠懇。
1.憂郁哀傷的人。
死后辦得很隆重的喪事 例褒獎之命,雖已表于哀榮,遺奠之恩,宜再申于軫悼。╠╠白居易《祭盧虔文》
1.致哀之聲從容。一說致哀時稍為容飾。
2.悲傷的容色。
1.謂凄涼肅殺。
1.悲痛憂傷。
1.悲哀的聲音。
2.指發出哀聲。
3.悲涼的樂聲。
1.指墓志銘。
1.謂傷悼時勢。
1.愛重賞識。
1.指帝王的遺詔。
1.同情寬恕。
1.指哀婉的弦樂聲。
1.指悲壯的樂聲。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悲哀思念的感情
1.悲傷地訴說。
1.猶言哀痛無飾。
1.哀痛心酸。
2.指悲酸的情思。
1.丑貌。《莊子.德充符》"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陸德明釋文引李頤云"'哀駘',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謙之詞。
1.亦作"哀癯"。
2.猶哀毀。
1、嗚咽地悲嘆;出聲地悲泣;哀泣 2、悲哀地嘆息 例他痛苦時便細聲地哀嘆
1.猶哀音。動人聽聞的聲音。
1.哀傷;悲痛。
1.封建帝王因災害頻至﹑民不聊生﹑內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詔書。
1.指哀怨靡曼之音。
哀悼哀挽逝者。
悲傷委婉這首歌她唱得哀婉動人。
1.悲傷惋惜。
1.《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按,王孫,指王公貴人的子弟。唐杜甫有《哀王孫》詩,述安史之亂中,玄宗西逃,宗室王孫﹑妃子﹑公主或被殺戮,或流離乞食為生事。
1.哀辭。
1.眾星相聚貌。一說星名。
2.指失偶之烏。
3.唐諸部郎官的別稱。參見"哀烏郎"。
1.唐諸部郎官的別稱。
1.猶哀憐。
悲涼的弦樂聲哀弦繞白雪,未與俗人操。
1.悲涼的樂聲。
1.楚地舊俗,多于禁咒﹑哀吊的歌辭句末加"些"字,后因稱哀吊的歌辭為哀些。
1.悲傷的心情。
1.指遭父母之喪。
1.見"哀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