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比槳大而長的、裝在船尾或船側的、搖動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
2.
名詞
〈書〉大盾牌。
1.
古代兵器。大盾。
1.出自《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
2.出自《過秦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3.出自《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特以神武不殺,哀者能勝,故無取乎漂櫓成渠耳。
2.
沒有頂蓋的望樓。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河江為阹,泰山為櫓。
2.出自《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城久頹,且無樓櫓。
3.
戰車的一種。
1.出自《六韜·軍用》一車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車輪。車上立旗鼓,兵法謂之震駭。陷堅陳,敗強敵,武翼大櫓……提翼小櫓。
4.
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1.出自《河亭晴望》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叫船家一櫓邀住了船,船頭湊岸,撲的跳將上去。
3.出自《吶喊·社戲》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
5.
代指船。
1.出自《浮淮賦》泛洪櫓於中潮兮,飛輕舟乎濱濟。
1.烏黑清亮的眼珠。古代謂聰慧之相。
1.星名。
2.道教認為木星中的九青帝之一。
3.青睛。
4.植物名。一名南天燭﹐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
5.指青精飯。
1.即青精飯。
1.即立夏吃的烏米飯。相傳首為道家太極真人所制﹐服之延年◇佛教徒亦多于陰歷四月八日造此飯以供佛。
1.道家帝神名。
1.相傳道家辟谷時所食之藥丸﹐用青石脂﹑青粱米制之。
1.長滿青草苔蘚的小路。
1.即青銅鏡。
1.鳩鳥。古謂不噎之鳥﹐刻于杖端為飾﹐以為養老之意。借指杖端雕飾的鳩鳥。
1.見"青絧"。
1.指磷火。磷火色綠﹐故稱。
1.青眼眷顧。謂看得起。
1.指竹子。
1.青竹。
2.喻堅貞的志節。
1.抗日戰爭時期青年抗日先鋒隊的省稱。
1.黑色的緊身窄袖武士服。
也稱藏酒”。藏族的民間傳統飲料。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及云南等地。將青稞煮熟后加酒曲,放進陶罐等容器內密封發酵而成。呈淡黃色,近似黃酒,味酸甜,酒精含量約15~20度。
1.亦作"青?麥"﹑"青?麥"。大麥的一種。子實粒大﹐皮薄﹐麥麩少。主要產于西藏﹑青海等地﹐為當地居民主要食糧﹐可做糌粑﹐又可釀酒。
2.指此種植物的子實。
1.碧空。蔚藍的天空。
1.指說話不知輕重﹐觸犯忌諱。
1.青色雀雛。
1.竹筐。
2.指蟹殼。
1.即青盲。
1.碧空。
1.即青道。
1.青魚。
1.指青天。
1.見"青鞋"。
1.竹林間的霧氣。
1."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的略語。
1.舊時書信客套語。敬稱對方閱覽。
1.指天狼星。喻兇殘貪狠的朝臣。
1.即青瑯玕。
2.喻詩文的華美。參見"青瑯編"。
1.喻指華美的詩文。
1.亦作"青瑯玕"。
2.一種青色似珠玉的美石。是孔雀石的一種。又名綠青。
3.喻竹。
1.簩竹。青竹的一種。
1.即青螭。喻駿馬。
1.青馬和黑馬。
2.青驪馬。毛色青黑相雜的駿馬。
3.青黑色。
1.香草名。即江蘺。
1.青黑色。
2.泛指土色。
1.用灌木的枝條編織成的籬笆。
1.指藜杖。
2.《三輔黃圖.閣》﹕"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衷~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讀照明的燈燭。
3.借指苦讀之事。
4.借指讀書人。
1.讀書燈。
1.指博學之士。
1.李子的一種。
2.法帖名。晉王羲之所書。以首句有"青李"字樣得名。
1.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來禽帖》中﹐有一則開頭有"青李"字樣◇世因以"青李書"泛指法帖。
1.碧綠的河水漾著淺淺的波紋。語出《詩.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
1.色青白而呈魚鱗形紋絡的馬毛。
1.舊時酒店門口掛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2.借指酒家。
1.見"青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