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嚕嗦”。言語絮叨。
1.出自《寒夜》我媽的脾氣你是知道的,她腦筋舊,思想不清楚,有點嚕嗦,不過人倒是頂好的。
2.
見“吐嚕”。蒙語。可惜。
1.出自《愁憤》詩吐嚕吐嚕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
3.
見“吐嚕”。方言。褪。
1.出自《西線軼事》要領是腳脖上可以緊些,到了腿肚松緊要適當。松了往下吐嚕,太緊走起來腿疼。
4.
見“吐嚕”。象聲詞。多形容子彈連梭發射聲。亦指子彈連梭發射。
1.出自《海嘯》小馬高高地擎著他的大肚匣子說:“滿滿一梭子子彈,全都吐嚕在了那老狗的身上。”
5.
象聲詞。
1.出自《楓》汽車馬達嚕嚕地吼叫起來。
2.出自《路漫漫》竹煙筒嚕嚕作響。
1.謂以道義相結合的朋友。
1.純真的品質。
2.謂道地的物品。
1.確實可靠的證據。
2.謂某種事物實在而可以把握。
1.純真樸實。
1.謂修成真仙之期。
1.人體的元氣﹐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由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結合而成。道教謂為"性命雙修"所得之氣。
2.指剛正之氣。
3.特指帝王的氣象。
1.天地之精氣。
1.知己﹐意志相合者。
2.謂妙趣﹐真意。
1.戰場上使用的武器彈藥。多比喻實戰。
確切,切實這出戲對人物內心表現得十分真切。
1.傳說漢東方朔于真陵山得麋欽棗所作的酒。
1.本心;真實的感情。
2.實在的情況。
1.真摯的感情﹐實在的感受。
1.真實的情意。
1.真趣。
1.真正的意趣﹑旨趣。
1.亦作"真筌"。
2.猶真諦。
1.見"真詮"。
1.真誠忠厚。
1.真實確切。
1.真的。
2.猶自然。
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唐代以后,少數道家人士有被帝王贈號為真人的,如唐玄宗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等。歷代均有。
1.謂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現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臉或暴露身分。
1.謂在真誠可靠或知情的人面前不必說謊話。
1.真實的容貌。亦指畫像﹑塑像。
1.佛教語。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譯。謂永恒存在的實體﹑實性﹐亦即宇宙萬有的本體。與實相﹑法界等同義。
1.真正的儒者。猶大儒。
1.猶言本色。
1.戒律精嚴的和尚。
1.風景特別優美的山水。
1.盡善﹐完美。
1.謂真實美好。
1.確能賞識。也指真能賞識的人。
2.會心的欣賞。
3.指值得欣賞的景物。
1.佛教語。佛教認為為度脫眾生而化現的世間色身。佛﹑菩薩﹑羅漢等。
1.上帝﹐天帝。太平天國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稱上帝為真神。
1.猶言確知﹐真正明悉。
1.謂仙音。
1.天然美景;勝境。
1.指神仙。
1.太平天國后期﹐臣下稱洪秀全為真圣主。
1.猶言真知灼見。
1.跟客觀事實相符合;不假。
2.真心實意。
3.確切清楚。
1.佛教語。圓成實性三義之一﹐亦稱真如。
2.指反映事物真實情況的程度。特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正確程度。
1.實授食邑。
1.有操守﹑才能之士。
1.真對﹐絕對的正確。
2.確實是﹐的確。
3.口語中表示嫌憎﹑不滿情緒。
1.見"真是"。
1.楷書。原是隸書的別稱。也稱正書。
1.合乎實際的數據。
2.數學名詞。與對數相對的數。
1.指道家煉丹所用的水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