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曨曨”。微明貌。
1.出自《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昽昽隔淺紗,的的見妝華。
2.出自《車遙遙》詩東方昽昽車軋軋,地色不分新去轍。
3.出自《登嵩山詩·玉女窗》巖竇有虛明,昽昽發晴曉。
2.
見“曈曨”。日初出漸明貌。
1.出自《說文·日部》曈,曈昽,日欲明也。
2.出自《奉和韋曲莊言懷貽東曲外族諸弟》騶馭出國門,晨曦正曈昽。
3.出自《金雀記·作賦》朝來帝命出曈朧,曉聽疏林遠寺鐘。
4.出自《己卯元旦》詩曈昽旭日散晨暉,梅蕊長晴竟不肥。
3.
見“曈曨”。指代旭日。
1.出自《登天山望海日初出賦》登岧嶤之峻極,見曈昽之初出。
4.
見“曈曨”。泛指光線微弱貌。
1.出自《藝文類聚》卷一 引 南朝梁 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秋月始纖纖,微光垂步檐。曈昽入床簟,彷髴鑒窗簾。
2.出自《明日又來天微陰再賦》詩天寒山慘淡,云薄日曈昽。
5.
見“曈曨”。猶蒙朧。不明貌。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其致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
2.出自《明堂賦》觀夫明堂之宏壯也,則突兀曈昽,乍明乍曚。
1.歡笑和悅。
1.使心情愉快。
1.戲謔取樂。
1.亦作"娛逸"。
2.逸樂。
1.歡悅。
1.見"娛佚"。
1.使心情愉悅。
1.歡樂優游。
1.排遣憂愁。
1.亦作"娛游"。
2.猶游樂。
1.猶助興。
1.歡樂貌。
1.謂使他人或自己歡樂。
1.見"娛玩"。
1.寄托高尚的志向。
1.縱情娛樂。
1.奉承和毀謗。
1.奉承諂媚。
1.諂諛之臣。
1.見"諛辭"。
1.亦作"諛詞"。
2.諂媚的言辭﹔奉承話。
1.阿諛夸誕。
1.阿諛逢迎。
1.諂笑。
1.奉承贊美。
1.亦作"?媚"。
2.奉承獻媚。
1.唐李商隱《劉叉》﹕"后以爭語不能下諸公﹐因持愈(韓愈)金數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韓愈為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辭◇謂為人作墓志而稱譽不實為"諛墓"。
1.奉承獻媚。
2.指奉承獻媚的人。
1.諂諛巧偽。
1.諂媚的儒生。
1.指巧言諂諛之人。
1.對人有溢美之辭的史傳。
1.奉承阿順。
1.同"諛悅"。
1.阿諛贊頌。
1.順耳之說。
1.阿諛奉承的行為。
1.說奉承話。
2.諂媚的話。
1.猶俳優。
1.諂媚的話﹐奉承話。
1.諂媚討好。
1.夸贊。
《左傳·成公二年》欲勇者賈余馀勇。”《隋書·宇文慶傳》卿之馀勇,可以賈人也。”后因以馀勇可賈”謂有未盡的勇氣和力量可以發揮作用。
1.舊時開辦漁行或出租漁船﹑漁具以剝削﹑欺壓漁民的惡霸。
1.唱漁歌時的一種伴奏樂器。以繩串連的兩塊竹板。
1.亦作"漁?"。
2.搖漁船的槳。借指漁船。
1.老漁人。
1.猶漁滬。
1.捕撈。
1.捕撈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