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脖子。
1.出自《詩·衛風·碩人》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3.出自《虞美人》詞楚腰蠐領團香玉,鬢疊深深綠。
2.
衣領。
1.出自《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2.出自《閑情賦》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
3.出自《宋史·輿服志五》﹝公服﹞其制,曲領大袖。
4.出自《萍蹤寄語》男的衣服燙得很平伏,潔白的領,講究的領結。
3.
指被子的被頭。
1.出自《禮記·喪大記》紞,以組類為之,綴之領側,若今被識矣。生時襌被有識,死者去之,異於生也。
4.
要領。參見“綱領”。
1.出自《文心雕龍·序志》上篇以上,綱領明矣。
5.
治理。
1.出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沉湎,不領政事。
2.出自《禮記·樂記》領父子君臣之節。
3.出自《狠透鐵》看他祖宗三代熬長工,哪來的本事領這大莊稼哩嘛!
6.
統率;管領。
1.出自《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厲精為治,練群臣,核名實,而相總領眾職,甚稱上意。
2.出自《后漢書·耿弇傳》光武見弇等,說,曰:“當與漁陽、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乃皆以為偏將軍,使還領其兵。
3.出自《明史·太祖紀一》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領元帥事。
4.出自《游上海豫園》詩日月金錢昭日月,風流人物領風流。
7.
引申為提挈。
1.出自《南齊書·高逸傳·顧歡》然則道教執本以領末,佛教救末以存本。
2.出自《南京書院題名記》故清河職方員外郎吉甫,時以管記,以領其綱。
8.
漢代以后,以地位較高的官員兼理較低的職務,謂之“領”。也稱“錄”。
1.出自《漢書·昭帝紀》大將軍光(霍光)秉政,領尚書事。”
2.出自《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天和二年,以本官領小司寇。
3.出自《玉堂漫筆》漢制……以高官攝卑職者曰領,劉向以光祿大夫領校書是也。
4.出自《隨園隨筆·領行兼假之分》漢官以上兼下曰領,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事是也。
9.
帶領;引導。
1.出自《李花》詩夜領張徹投盧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王夫人有個幼妹,端妍聰慧,夫人極愛他,常領他在身邊鞠養。
3.出自《東方》怕他走岔了道兒,就領了他一截兒。
10.
接受;領取。參見“領受”。
1.出自《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詩領客珍重意,顧我非公卿。
2.出自《水滸傳》公人領了公文,來到宋家村宋太公莊上。
3.出自《紅樓夢》若必定叫我喝,拿大杯來,我領兩杯就是了。
4.出自《線下·金耳環》一會兒又取出剛才領到的面包同牛肉,張開了口大嚼起來。
11.
領會;領略。
1.出自《飲酒》詩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2.出自《東坡志林·記夢》昨日夢有人告我云:“如真饗佛壽,識妄吃天廚。”予甚領其意。
3.出自《廣陽雜記》于其土音雖不盡解,然十可三四領其意義。
4.出自《人民日報》行前,朋友邀我去領一領西湖風情。
12.
記錄。
1.出自《淮南子·泰族訓》至大,非度之所能及也;至眾,非數之所能領也。
2.出自《文選·劉楨〈雜詩〉》沉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
13.
量詞。用于衣服、鎧甲。
1.出自《荀子·正論》衣衾三領。
2.出自《北齊書·河清王岳傳》初岳與高祖經綸天下,家有私兵,并畜戎器,儲甲千余領。
3.出自《七言》詩一領布裘權且當,九天回日卻歸還。
4.出自《山中海路》他騎著一匹火紅的烈馬,穿一領褪色的醬紫藏袍。
14.
量詞。用于床上用具。
1.出自《漢紀·宣帝紀一》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3.出自《駱駝祥子》一領席,埋在亂死崗子,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場頭!
4.出自《竇娥寃》要一領浄席,等我竇娥站立。
15.
“嶺”的古字。山嶺。
1.出自《漢書·嚴助傳》輿轎而隃領,拕舟而入水。
16.
“嶺”的古字。指轘轅山。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遂奉王以追單子,及領。
17.
“嶺”的古字。指五嶺。參見“領外”、“領表”。
1.出自《后漢書·南蠻傳》秦并天下,威服蠻夷,始開領外,置南海、桂林、象郡。
2.出自《揮麈錄》紹興間,以告訐流領外,不知所終。
3.出自《〈桂陽州志〉序》作圖經,訪領外。
4.出自《后漢書·南蠻傳》徙其渠帥三百余口於零陵。於是領表悉平。
18.
通“令”。善,美好。參見“領聞”。
1.出自《法言·序》君子純終領聞。
1.打扮﹐妝飾。
2.指妝飾艷麗。
1.借指濃妝艷抹的女子。
1.息兵﹐休戰。
1.猶安步﹐徐步。緩緩步行。
1.傳說為唐時學道成仙的人。
1.使順服聽命。
1.安定。
1.平定妖氛。
1.亦作"靖共"。
2.恭謹地奉守﹔靜肅恭謹。
3.借指職位﹑職守。
1.見"靖恭"。
1.即田嬰﹐戰國時齊相。齊威王少子﹐孟嘗君之父。一說乃田氏別子。
1.見"靖郭君"。
日本祭祀陣亡官兵的地方。1869年建于東京。原名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現名。其中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歷次戰爭中陣亡的二百余萬名官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犯。以前每年春、秋由天皇或皇室代表主持大祭,曾是宣揚軍國主義、鼓吹侵略政策的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憲法規定,國家不參與靖國神社的祭祀活動。但仍有不少軍國主義分子借該處祭祀侵略者亡靈,試圖復活軍國主義,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
1.美好﹐美善。
1.見"靖節征士"。
1.指無弦琴。典出《宋書.隱逸傳.陶潛》﹕"潛不解音聲﹐而畜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1.見"靖節征士"。
1.即陶潛。東晉大詩人。字元亮﹐私謚靖節征士。
宋欽宗(趙桓)年號(公元1126-1127)。
1.使安定和扶持。
1.猶悲慘。
平息禍亂除殘靖亂。
1.安眠﹔安息。
1.沉靜縝密。
1.治理人民。
1.猶靜暝。寧靜幽深。靖﹐通"靜"。《文選.揚雄》﹕"于是禽殫中衰﹐相與集于靖冥之館﹐以臨珍池。"劉良注﹕"靖冥﹐猶深閑也。"一說極高之貌。見《漢書.揚雄傳上》清王先謙補注。
1.沉靜自守﹐不汲汲于名利。靖﹐通"靜"。
平定變亂融(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
明初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太祖死,皇太孫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齊泰、黃子澄建議,采取削弱諸王勢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誅齊、黃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號稱靖難”。1402年,燕王兵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建文帝死于宮中(一說逃亡),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1.靜氣。意氣平和。
1.古代傳說中的短小人。
1.靜穆深沉。
1.沉靜謹慎。
1.清靜的房間。靖﹐通"靜"。
2.道家修養靜息的處所。靖﹐通"靜"。
1.猶綏靖。安撫平定。
1.恭謹謙讓。
1.停止擊柝。謂太平無事﹐不須警戒。
1.謂臣下盡忠于君。語出《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1.謂周密地考慮﹐以使稱職。
1.安靜地。言﹐助詞。
1.同"靖言庸違"。
1.言語巧飾而行動乖違。
1.平靜安逸﹐太平無事。
1.清靜簡約。靖﹐通"靜"。
1.同"靖言庸違"。
1.猶立志。
1.安詳凝重。
①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況處于孤立的~。②境界②。
1.在邊界上聚會。
2.猶境況,境地。
狀況(多指經濟方面的)近年家庭~略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