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凌”。
2.
名詞
古水名,源出今江蘇省。
1.
乘。
1.出自《楚辭·九章·哀郢》淩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2.出自《過黃河》詩一葉淩浩渺,沸波濺其上。
2.
越過;超越;升登。
1.出自《呂氏春秋·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淩之。
2.出自《海賦》飛駿鼓楫,泛海淩山。
3.出自《送路少府使東京便應制舉》詩五言淩《白雪》,六翮向青云。
4.出自《〈書古微〉例言上》自非我國家經學昌明,轢唐淩宋,何以有是?
3.
侵犯;欺侮。
1.出自《人物志·材理》故善難者,征之使還;不善難者,淩而激之。
2.出自《抱樸子·漢過》忠謇離退,奸兇得志,邪流溢而不可遏也,偽涂辟而不可杜也,以臻乎淩上替下,盜賊多有。
3.出自《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孟連欺古利宴孤弱,淩之。
4.
冒著。
1.出自《登天臺山賦》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2.出自《典故紀聞》軍夫接遞常以一二千計,淩冒風雨,送往迎來,艱苦萬狀。
3.出自《顏神山中見橘》詩黃苞綠葉似荊南,立雪淩寒性自甘。
4.出自《行路難》詩淩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
5.
冰;積冰。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渙呵其若淩澤。
2.出自《冬夜》詩淩結浮萍水,雪和衰柳風。
3.出自《淮上寄汪苕文金陵》詩黃河水淩高十丈,雪花如笠朔風吹。
6.
衰落。參見“淩替”。
1.出自《聽秋聲館詞話·謝之淮詞》聲音之道,與世遞遷,執今樂以合古詞,終不免宮淩羽替。
7.
紛,雜。參見“淩雜”、“淩亂”。
1.出自《史記·天官書》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2.出自《武季子哀辭》又父母皆篤老,煩急家事,淩雜米鹽。
3.出自《癸巳類稿·緯書論》謂緯出於哀平間者,哀平時始流布,謂其時所造,則其書苛碎淩雜。
4.出自《和劉諮議守風》彌旬苦淩亂,揆景候阡陌。
5.出自《秋晚高樓》詩晚蝶飄零驚宿雨,暮鴉淩亂報秋寒。
6.出自《和壽州宋待制九題·春暉亭》春風實無幾,淩亂枝上花。
8.
迫近。參見“淩晨”。
1.出自《潘母張太夫人墓志銘》淩晨盥潄畢,易新衣,有頃,遂不語。
9.
通“?”。戰栗。
1.出自《爾雅·釋言》淩,栗也。
10.
姓。三國吳有淩統。見《三國志·吳志》本傳。
1.出自《廣韻?蒸韻》淩,姓。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