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片)魚類、爬行動物、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和鳥類局部表面的保護物,呈薄片狀,由骨質、角質等構成。
2.
形容詞
像魚鱗的。
3.
名詞
(Lín)姓。
4.
名詞
指魚。
1.
魚類、爬行類和少數哺乳類動物密排于身體表層的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
1.出自《楚辭·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2.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閑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3.出自《嶺表錄異》雞子魚,口有觜如雞,肉翅無鱗,尾尖而長。
4.出自《日用俗字·鱗介》鲇魚無鱗如黃鱔,蛤蚜身瘦類白鰷。
5.出自《金陵野史·春有刀鱭夏有鰣》鰣魚烹調時不能把魚鱗去掉,保存肉鱗同飪,使不損鱗下脂肪,增加鮮味。
2.
魚的代稱。
1.出自《后漢書·馬融傳》測潛鱗,踵介旅。
2.出自《麗人行》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3.出自《詠隱逸·王績》投劾乃徑歸,不作嬰網鱗。
3.
借指書信。
1.出自《吳騷·步步嬌·閨怨》南鱗北雁頻來往,自沒一紙書來,慰奴懷想。
4.
泛指有鱗甲的動物。
1.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蟲鱗。
2.出自《望海賦》鱗匯萬殊,甲產無方。
3.出自《蠕范·物理》凡鱗者生於庶魚也。
5.
比喻形狀似鱗片之物。
1.出自《游道林寺四絕亭觀宋杜詩版》詩古石生寒仞,春松脫老鱗。
2.出自《從西安到蘭州》一路上兩旁的山大都作黃色,少樹木,墾成一鱗一鱗的梯田。
6.
姓。春秋宋有大夫鱗鱹,鱗朱。見《左傳·文公十六年》。
1.圓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宮內多用之,又稱宮扇。
2.樂府歌曲名。指《團扇郎歌》。
3.樂府歌曲名。指漢班婕妤所作《怨歌行》。因詩中有"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等詩句,故名。
1.樂府吳聲歌曲,也稱《團扇郎歌》。
1.通知聚會的請柬。
1.唐代新進士及第,負責籌辦同年游宴及糾察諸事的機構。主其事者亦稱為"團司"。
1.猶凝脂。多形容梅花。
1.組織起來,團結為一體。
2.指目的和志趣相同的人們以一定的組織形式所組成的集體。
田徑運動團體項目之一。預先規定各隊參賽名額和計分隊員人數以及各名次相應的得分數,然后以各隊得分總和決定名次。或以計分隊員到達終點的成績計算各隊成績的總和,少者為勝。
1.形容非常親密地相聚在一起。
1.形容體形圓胖。
1.圓貌。
2.引申為肥胖。
3.指圓月。
4.簇聚貌。
5.圍繞﹑旋轉貌。 6.猶慱慱。憂苦不安貌。 7.全部;到處。 8.猶層層。 9.球狀物。
1.不停地旋轉。常用來形容忙碌﹑焦急的樣子。
團的基層委員會”的簡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基層組織。由團員大會或團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或三年。一般設書記、副書記及委員。一般團員超過一百人以上的單位可設立團委。團委下設若干總支或支部。
1.即團茶。
1.比喻玩狎女性。
1.即團扇。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內最小的活動單位。
1.宋代行會組織。為便于官府斂派和防止同業競爭而立。
1.樂曲名。唐蔡南史等作。
1.唐代考中的進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水亭,相聚慶賀,故稱。又稱曲江宴。
1.尖音的對稱。又,戲曲咬字分別尖團,以舌抵腭之音謂之團音,如"沖"﹑"川"之類。
1.明自土木之役后,京軍三大營(五軍﹑三千﹑神機)損失殆盡。景泰中,于謙從三營中選精兵十萬,分十營集中操練,稱為團營。嘉靖時罷團營,恢復舊制。
1.團練兵。
1.鱉的俗稱。
1.北京地方稱中秋祭月畢而食或留至除夕而食的月餅為團圓餅。
1.舊俗稱農歷八月十五日為團圓節。
1.團圓。
1.妓女的別稱。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團的最高領導機關。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由團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團的全部工作。
1.繞著周圍轉。
2.方言。猶言四處﹑到處。
1.用米或粉等做成的球形食品。
1.圍坐。
1.捏飯成團。
2.指團成的飯。
1.盤旋地向上高飛。
1.《莊子.逍遙游》"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旋風◇因稱乘風捷上為"摶風"。
2.旋風。
3.屋翼。我國傳統建筑的亭﹑臺﹑樓﹑閣﹑廟宇﹑宮殿屋檐角端翹起的部分。也叫飛檐。
1.猶摶風。
1.聚集國力。
1.亦稱"摶丸"。
2.一種髹漆脫胎的塑法。
1.集聚凝結。
1.集中精神。
1.堆積成團。
1.集聚。
1.猶言捕風捉影。
1.主持;執持。
1.集聚力量。
1.圓潤而銳利。
1.即胡餅。
1.猶猜謎。
1.捏弄泥團﹐以為器皿。喻粗陋。
1.玩弄。
1.盤旋在高空的鵬鳥。喻有大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