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稟”。亦作“廩”。
2.
糧倉。
1.出自《詩·周頌·豐年》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2.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
3.出自《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
4.出自《舊五代史·梁書·葛從周傳》今燕帥來赴,不可外戰,當縱其入壁,聚食囷廩,力屈糧盡,必可取也。
5.出自《貧居秋日》門小愧車馬,廩空慚雀鼠。
3.
指糧食。
1.出自《管子·問》問死事之寡其餼廩何如?
2.出自《和公濟飲湖上》與君歌鼓樂豐年,喚取千夫食陳廩。
4.
公家發給糧食。參見“廩食”。
1.出自《龜山楊先生祠堂記》顧子復尚無所衣食,則又職於學官以廩之。
2.出自《黃復仲墓表》年十五,為諸生,稍長,廩於學官。
5.
俸米。
1.出自《江州司馬廳記》上州司馬,秩五品,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
2.出自《村飲》詩白稻登場喜食新,太倉月廩厭陳陳。
6.
泛指俸祿。
1.出自《答楊君素書》奉別忽四年,薄廩維絆,歸計未成。
7.
廩生的省稱。
1.出自《儒林外史》他家大老那宗筆下,怎得會補起廩來?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若是但進了學,補了個廩,以后便蹭蹬住的,那里頭,簡直要找半個好人都沒有。
8.
收藏;儲積。
1.出自《管子·山國軌》泰冬,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廩之矣。
2.出自《素問·皮部論》廩於腸胃。
9.
少。
1.出自《公羊傳·文公十三年》周公盛,魯公燾,群公廩。
10.
見“廩廩”。猶庶幾,漸近。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贊》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
2.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三年》所聞之世,內諸夏,治小如大,廩廩近升平。
11.
通“林”。樹林。
1.出自《管子·戒》桓公明日弋,在廩。
2.出自《射雉賦》越壑凌岑,飛鳴薄廩。
12.
通“懍”。危懼。參見“廩廩”。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13.
通“凜”。寒冷。參見“廩秋”。
1.出自《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14.
通“凜”。嚴峻;可敬畏。引申為有風采。參見“廩廩”。
1.出自《漢書·循吏傳序》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2.出自《創建大復何先生祠記》矧平生風節,又廩廩較著者哉!
1.亦稱"帝釋天"。
2.佛教護法神之一。佛家稱其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頂善見城。梵文音譯名為釋迦提桓因陀羅。
1.見"帝青"。
1.見"帝釋"。
1.謂天子巡視諸侯所守的地方。
1.道教傳說中指天書之類。
1.星名。即織女星。一稱天孫。
1.天帝或天子居住的地方。
1.古代神話中的神仙名。
2.猶帝闕。
1.指唐堯。
1.上天。
1.朝廷。
2.古天文學上指太微垣。
1.天庭。
2.宮廷;朝廷。
3.祭天神之廷。
1.帝王的統緒。指帝位。
1.帝王治國的謀略。
2.引申為帝業。
3.指帝王應天命的圖箓。
4.猶帝位。
①君主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②帝和王。即君主國的最高統治者和最高封爵帝王將相。
1.帝王居住的地方。亦用指京都。
1.《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后因用以比喻帝王恩澤優渥,法令尚寬。
2.佛教謂帝釋所居忉利天宮上懸有珠網,上綴寶珠無數,重重疊疊,交相輝映◇因以"帝網"比喻事物間互相錯綜復雜的聯系和牽掣。
1.皇位;天子之位。
1.上天所降的文字。指圖緯。
1.神話傳說中的樹木名。
1.皇帝的馬廄。
1.天宮;仙鄉。
2.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
3.帝王的故鄉。
1.指軒轅黃帝之像。
1.古星名。也稱天帝,俗稱紫微星,即小熊座β星。古代用來象征皇帝。
1.猶帝業。
1.指黃帝軒轅氏。
1.指少昊氏。又稱朱宣。
2.指皇帝的敕令。
1.即國學。國家所設立的學校。
1.見"帝勛"。
1.帝王的事業;建立王朝的事業。
1.猶宮掖。掖,皇宮中的旁舍,嬪妃所居之處。
1.指帝王的威儀尊嚴。
1.皇帝的姻親。猶外戚。
1.謂對天帝的祭祀。
1.京都的城門。亦泛指京城。
1.天子的血統。指帝王的子孫。
1.帝王治國之道。
1.古星名。
1.帝王的殿宇。
2.泛指宮苑。
3.指天下,國家。
1.星座名。即紫微垣。
2.京都的城垣。
3.用以指帝都。
1.皇室的世運。
1.帝王的事業。
1.天帝或天子所定的法則。
1.皇都;皇宮。
1.帝王的宗族。
1.上天或皇帝的福佑。
1.皇帝的儀制。
2.指朝廷的法制。
3.君主專制政體。
1.指京都。
1.皇族。
1.傳說中的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