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文〉眾;眾多。
2.
形容詞
〈書〉黑中帶黃的顏色。
3.
見“黎族”。我國少數民族,參看附表。
4.
名詞
(Lí)姓。
5.
動詞
接近。
1.
亦作“菞”。
2.
黎民,民眾。
1.出自《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2.出自《瑞石賦》惠遺黎非小補兮,嗣嘉谷於秋成。
3.出自《感舊》詩墳荒草陳血色新,三楚遺黎長飲慟。
3.
黑色。后作“黧”。
1.出自《書·禹貢》厥土青黎。
4.
遲緩,緩慢。
1.出自《文選·傅毅〈舞賦〉》黎收而拜,曲度究畢。
5.
比及,及至。參見“黎明”。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黎明圍宛城三匝。
2.出自《蟲鳴漫錄》日坐堂皇閱卷,自黎明起,至四鼓無倦容。
3.出自《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黎明者,天剛亮也。
6.
古高辛氏、顓頊氏的火官。即火神,亦謂陰官。
1.出自《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3.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流目眺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
7.
通“藜”。參見“黎杖”。
1.出自《淮南子·時則訓》飄風暴雨總至,黎莠蓬蒿并興。
8.
通“梨”。
1.出自《白虎通·諫諍》夫妻相為隱乎?《傳》曰:“曾去妻,黎蒸不熟。”
2.出自《顏氏家訓·名實》或赍黎棗餅餌,人人贈別。
9.
通“犂”。參見“黎然”。
1.出自《書鮮于子駿楚詞后》學者,方欲陳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灶,橦甕盎,未有不坐睡竊笑者也。
10.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長治市境。
1.出自《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
2.出自《文選·班固〈典引〉》乘其命賜彤弧黃鉞之威,用討韋、顧、黎、崇之不恪。
11.
古地名。黎陽的簡稱。漢置縣,屬魏郡。
1.出自《戰國策·趙策三》趙以公子郚為質於秦,而請內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藺、離石、祁於趙。
2.出自《〈尚書〉今古文注疏·西伯戡黎》黎陽為漢魏郡屬縣,有黎陽山,故城在今河南浚縣西南。此則堯后之黎,非“戡黎”之黎,恐后人誤以為一,故附及之。
12.
中國少數民族名。多居于海南省。
1.出自《宋史·蠻夷傳三·黎洞》其服屬州縣者為熟黎,其居山洞無征徭者為生黎。
2.出自《送李都事赴湖廣省幕》詩黎僚本吾民,撫綏在方面。
3.出自《南越筆記·黎人》黎多符王二姓,非此二姓為長,黎則不服。
13.
指黎母山。參見“黎母山”。
1.出自《資善大夫中書左丞李公家廟碑》及兵占城,轉粟黎儋,歸佐皇子,致討日南。
14.
姓。
1.出自《廣韻?齊韻》黎,姓。
15.
眾,眾多。
1.出自《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1.見"福算"。
1.亦作"福筭"。
2.指壽命。
1.謂福蔭及于子孫。
1.福德聚集的地方。
2.指監獄或囚系犯人的地方。
1.佛教語。佛教以為供養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報,猶如播種田畝,有秋收之利,故稱。
1.袈裟之別稱。
1.宋代京師所設收養老幼殘疾貧民的救濟院。
1.幸福的地方。常指神佛所居之處。
1.猶威福。指賞罰予奪。
幸運的事情不會連續到來(常與‘禍不單行’連用)。
1.見"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1.《周禮.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賈公彥疏"諸臣自祭家廟,祭訖,致胙肉于王,謂之致福。"因謂祭祀所用酒肉為福物。
1.見"福喜"。
1.亦作"福憙"。亦作"福禧"。
2.幸福吉慶。
1.見"福喜"。
1.福的先導。指善。
1.指神仙所居﹑福德所集的地方。
有福氣的相貌。
1.幸福吉利。
2.福德的征兆。
1.亦作"福向"。
2.謂神明受祭饗而賜福。
1.見"福饗"。
象征能給大家帶來幸福、希望的人或事物。
1.幸福吉祥。
1.一種重葉紫色的牡丹名。
1.佛教語。指布施行善﹑慈悲利生等造福的功德。
1.亦作"福蔭"。
2.猶福庇。
①基督教徒稱耶穌所說的話及其門徒所傳布的教義。②比喻有利于公眾的好消息希望你能帶來~。
指基督教《新約全書》中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里面記載傳說的耶穌生平事紀教訓。
1.指基督教堂。
1.指預示幸福吉祥的征兆。
1.指利祿享用。
1.見"福佑"。
1.求福的車子。比喻美德善行。
1.佛寺廟宇。
1.受福的緣分;福分。
1.幸福的機運。
1.酒名。
1.指行善得福的效驗。
1.幸福;福利。
運氣來了,心思也顯得靈巧了。
1.猶福慧。
1.誅殺。
1.花葉萎敗的株干。
1.紅色的珠子。
2.草名。龍珠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龍珠》。
1.山楂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山楂》。
1.指舊時道士的符箓。因用朱筆書寫,筆畫屈曲如篆,故稱。
1.古代明堂門上的紅色飾物。
1.赤色燦爛貌。
1.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中.佛陀耶舍》"舍(耶舍)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毗婆沙。"又《神異下.釋曇始》"始(曇始)足白于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濕,天下咸稱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1.見"赤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