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礔礰”。響聲巨大的急雷。亦用作象聲詞。
1.出自《素問·著至教論》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
2.出自《西京賦》礔礰激而增響,磅磕象乎天威。
3.出自《晉書·楚王瑋傳》其日大風,雷雨霹靂。
4.出自《水調歌頭》詞鐵騎千群觀獵,宮樣十眉環座,礔礰聽鳴弦。
5.出自《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詩弓弦拓作礔礰響。
6.出自《集韻?錫韻》霹,霹靂,雷之急激者?;驈氖?。
2.
見“的礰”。光亮、鮮明貌。
1.出自《后漢書·張衡傳》離朱唇而微笑兮,顏的礰以遺光。
3.
見“礰礋”。農具名。
1.出自《耒耜經》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碌碡焉。自爬至礰礋皆有齒;碌碡,觚棱而已。咸以木為之,堅而重者良。
2.出自《農政全書?農器》礰礋,又作??礋,與磟碡之制同,但外有列齒,獨用于水田,破塊滓,溷泥涂也。
1.猶寧靜。靜謐安寧。
1.寧靜穩重。
1.嫻靜的女子。
1.輕輕地劃槳。
1.幽靜偏僻。
1.幽靜簡陋。
1.寧靜的氣氛。
2.氣息細緩。
3.意氣平和。
1.指幽靜的庭階。
1.指隱居。
1.見"靜悄悄"。
(~的)形容非常安靜沒有聲響夜深了,四周~的。
1.純青。
1.僻靜幽深。
1.沉靜謹慎。
1.語本《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形容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1.猶凈掃。掃除清凈。
1.恬靜的景象﹑環境。
1.傳說中用員山靜木制的能召集萬靈的寶瑟。
2.潔凈新鮮。
1.靜養。
2.特指帝王不臨朝視事。
1.沉靜深邃。
1.謂以靜取勝。
1.隱居之士。
2.沉靜穩重的青年男子。
1.安靜無為。
1.古代天子行幸﹐對所居宮室先派人清掃和檢查﹐以保持潔凈并防止意外。
2.清靜的屋子。
3.指寺院住房或隱士﹑居士修行之室。
1.恬靜舒暢﹔安靜舒適。
1.安分守己。
2.鎮定地防守﹑等待。
1.嫻靜美好。借指嫻靜美好的女子。
1.文靜美好。
1.平靜和順﹔貞靜溫順。
1.沉靜地思考﹑省察。
1.使風俗凈化淳正。
1.寧靜肅穆。
1.猶淡泊。
1.審慎地謀劃。
1.靜穆幽深。
2.深沉。
1.寧靜安泰。
1.亦作"靜譚"。
2.平靜地細談。
1.見"靜談"。
1.道家靜修之所。
1.使身體靜息。
2.潔凈之體。佛教指投身轉世后的圣潔之體。
1.猶恬靜﹐安靜。
1.安靜寧貼。
1.仔細地聽。
1.恬淡謙遜﹐不競名利。
2.指安靜的退隱生活。
1.淡漠世事﹐自外于塵俗。謂隱遁避世。
1.《梁書.羊侃傳》﹕"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蓮》﹑《棹歌》兩曲﹐甚有新致……儛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中儛。"后因以"靜婉"指代歌舞能手。
1.指纖柔善舞的腰肢。
1.平靜溫和。
1.干凈﹔一無所有。
用做繪畫、攝影對象的靜止的物體,如水果、鮮花、器物等~畫ㄧ~寫生 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