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時魯地名。
1.出自《春秋·僖公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挐。
2.出自《學林·酈》酈字在魯地者,音力知反,在南陽者音歷,而姓亦音歷,如酈商。
1.方言。表現怯懦或動搖。
1.方言。揮舞。
2.方言。游戲喧嘩。
1.以演唱歌曲為業的女子﹐多見于唐代。
1.舞弄。
2.戲弄。
3.擺布。
4.玩弄。
1.方言。擺闊。
1.方言。猶言擺架子。
1.即轉碟。雜技節目。也稱耍花盤。演員雙手各執有彈性的細竿數根﹐細竿上端各頂一個盤子﹐借腕力使之飛快轉動。要求在做翻筋斗﹑背劍﹑叼花﹑單臂倒立等難度很高的動作時﹐盤子不停轉﹑不跌落。
1.發怒﹐使性子。
1.方言。故意做出某種姿態﹐顯示自己。
1.方言。指說廢話和亂開玩笑。
1.方言。賭博。
1.?;?。
1.方言。賣俏。
2.方言。賣乖﹐賣弄聰明。
1.猶苛酷。
1.踏青。明朝時北京人對端午郊游的俗稱。
1.方言。耍無賴。
1.戲弄﹐取笑。
1.打拳。
1.戲弄人﹐捉弄人。
1.猶言花言巧語。
2.猶耍嘴。
1.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通常由兩人扮成獅子的樣子﹐另一人持繡球﹐逗引獅子追逐為樂﹐表演各種身段技巧。
1.可以開玩笑或輕忽的事情。
1.謂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待人處事。
1.猶言耍手段。
1.做手藝活;靠手藝謀生。
1.方言。玩水;游泳。
1.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或不合道理的事。
1.方言。耍賴。
1.猶言發脾氣。
1.同"耍歪掉邪"。
1.方言。耍滑頭。
1.擺弄。
2.擺布。
1.顯示自己的威勢或氣派。多含貶義。
1.使用無賴手段。
1.玩耍。
2.戲弄。
1.逗樂﹑說笑。
2.指供人消遣取樂的伎藝。
3.開玩笑;戲弄。
1.暗用心機。
1.耍脾氣。
1.方言。裝出膽小無能的樣子。
1.方言。指吸鴉片。
1.見"耍燕九"。
1.亦作"耍煙九"。
2.舊時北京人正月十九日游集于西郊白云觀﹐稱"耍燕九"。又稱燕九節。
1.指顯示一下某種技能或本領。
1.玩耍。
2.游賞。
3.開玩笑。
1.賣弄口才。
2.指隨意說玩笑話。
3.謂光說不做。
1.耍嘴。
1.衰敗昏暗。
1.衰疲。罷,通"疲"。
1.謂人老體衰鬢發疏落花白。語本三國魏嵇康《養生論》"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
1.衰落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