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欄桿,用來攔遮的東西。
2.
名詞
養家畜的圈(juàn)。
3.
名詞
書籍報刊在每版或每頁上用線條或空白分成的各個部分,也指按內容、性質劃分的版面。
4.
名詞
表格中用線條劃分出的、供填寫不同內容的格子。
5.
名詞
專門用來張貼布告、報紙等的地方或裝置。
6.
名詞
一種供跨越用的體育器材,在賽跑中起障礙作用。
1.
飼養家畜的圈。
1.出自《論衡·佚文》夫富無仁義之行,〔猶〕圈中之鹿,欄中之牛也,安得妄載?
2.出自《宅無吉兇攝生論》夫一棲之雞,一欄之羊,賓至而有死者,豈居異哉!
3.出自《一個小農家的暮》詩他還踱到欄里去,看一看他的牛。
2.
欄桿。
1.出自《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
2.出自《虞美人》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3.
織物的界道。
1.出自《唐國史補》又宋亳間有織成界道絹素,謂之烏絲欄、朱絲欄。
4.
報刊書籍在每版或每頁上用線條或空白隔開的部分,亦指按內容、性質劃分的版面。
1.出自《圍城》把哲學雜志書評欄里贊美他們著作的話,改頭換面算自己的意見。
2.出自如:左欄、廣告欄、通欄標題。
5.
表格中區分項目的格子。
1.出自如:學歷欄、備考欄。
6.
攔護。
1.出自《齊民要術·種槐柳梓楸梧柞》槐既細長,不能自立,根別豎木,以繩欄之。
1.禮儀制度及其具體規定。
2.儀態,形制。
3.官名。明清屬禮部。
1.姿容;風度。
1.指音制標準的樂鐘。
1.軌跡,法度。
1.指測天的法式。
2.制度;儀節。
1.儀容形狀。
1.威儀,外觀。
1.法度標準。
1.指秦末張良與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橋。事見《史記·留侯世家》。橋后毀廢,故址在今江蘇省邳縣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沂水》"一水徑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因稱此橋為圯橋。
1.亦稱"圯上書"。亦稱"圯下兵法"。
2.指秦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張良的《太公兵法》。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指秦末授張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見"圯橋書"。
1.橋下。
1.見"圯橋書"。
1.見"圯上老人"。
1.攻破。
1.謂安于清貧﹐潔身自愛。
1.平正和偏頗;平坦和險阻。
1.夷服之外的地方﹐泛指荒遠地區。
1.傷殘﹐死亡。
1.舊時指上海的租界。亦以稱舊上海。猶言洋場﹐含貶義。
1.平坦而寬廣。
1.平和通達。
1.伯夷和巢父的并稱。用以指品行高潔的人。
1.疾病平復痊愈。比喻生民疾苦的解除。
1.古喪禮陳尸之床。
1.平和純正。
1.曠達。
1.謂性情平和淡泊。
1.平易恬靜。
1.平定。
1.平易之道。
2.平坦的道路。
1.謂夷人之性。
2.常德。
1.同列﹐同輩。
1.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3.視為夷狄。
1.猶夷踞。
1.謂平定叛亂。
2.指外族入侵的戰禍。
1.殺戮﹐屠殺。
1.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劃﹐共有九﹐第七為夷服。
1.滅亡。
1.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1.平坦大道。
2.平坦貌。
3.比喻王政。
1.謂性情平和厚重。
1.倨傲﹐傲慢。
1.閉關﹐封鎖關口。
1.清代稱外國人在中國的館舍。
1.又稱西施。春秋越國美女。
1.古代東夷所祭奉之神。
1.猶言洋鬼子。舊時對外國殖民者的憎稱。
1.伯夷和商山四皓的合稱。同為避亂君而隱遁﹐古稱高節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