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植物名。有多種。如蓼藍、松藍、木藍、馬藍等,葉可制藍色染料。此外,如甘藍、擘藍、芥藍等,雖為蔬菜,因葉作藍綠色,故亦以“藍”稱。
1.出自《詩·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襝。
2.出自《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出自《呂氏春秋·仲夏》令民無刈藍以染。
2.
顏色的一種。像晴天天空的顏色。
1.出自《怨三三》詞玉津春水如藍,宮柳毿毿,橋上東風側帽檐。
3.
濫,不加節制。
1.出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4.
用同“婪”。古稱行酒一巡。參見“藍尾酒”。
1.出自《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詩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
5.
佛寺。梵語伽藍的簡稱。
1.出自《金石萃編·唐憫忠寺重藏舍利記》至宣宗初登寶位,歲在丙寅,敕修廢藍。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蒲州東十余里,有寺曰普救,自則天崇浮屠教,出內府財敕建,僧藍無麗于此。
3.出自《小滄浪筆談》唐沿六代,事佛尤謹,寶剎名藍之外,又家供養佛堂,故有此銅笵小碑也。
6.
通“襤”。參見“藍縷”。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2.出自《山寺》詩山僧衣藍縷,告訴棟梁摧。
3.出自《水滸傳》尚有一里多路,只見一人頭巾破碎,衣裳藍縷,看著盧俊義納頭便拜。
4.出自《請禁婦女裹足札》吾中國蓬蓽比戶,藍縷相望,加復鴉片重纏,乞丐接道,外人拍影傳笑,譏為野蠻久矣。
7.
姓。明代有藍玉,見《明史》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藍氏,望出中山。《戰國策》中山太守藍諸。
1.迂闊,不通達。
2.謂河道曲折處淤塞而不通暢。
1.反復重疊。
1.迂闊笨拙。
1.淤,通"飫"。賞賜豐盛的酒食。
1.河床因淤積而增高。
2.指淤積的泥沙。
1.淤塞積淀。
1.水流不通。
1.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1.污黑。
沉積;凝積泥沙淤積|重疊淤積的凝血。
1.郁集。
1.耽擱,拖延。
1.猶污泥。
1.壅塞。
1.謂水道阻塞不暢通。
水道被淤積的泥沙阻塞江潮涌沙,淤塞難免。
1.水道不暢通。
1.悲傷郁結。
1.淤泥形成的灘地。
1.用水將淤泥引入農田。
1.水淤積不流。
1.淤泥沉淀而成的土壤。
因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所引起的一種循環障礙。分全身性和局部性兩種。淤血部位表面開始呈暗紅色,以后逐漸變為青紫色。在口唇黏膜部位的淤血,又稱紫紺”。
1.淤塞的水流。
1.淤積的渣滓。
1.郁結。
1.污濁。
1.用以印刷的底板,有木板﹑金屬板等。
2.指印本。
3.謂用渝印刷。
4.比喻死板不變。
5.一種大型印章。
1.指四川省的渝水和巴水。
1.變更,變化。
1.猶澆薄。
1.變節。
1.猶泛濫。喻行事不符合原則﹑制度。
1.渝州和瀘州的并稱。
1.謂背叛盟約。
1.即隃麋墨。隃麋,漢縣名,屬右扶風。以產墨聞名。
1.謂由白變黑。比喻更改初衷。
1.四川省渝水一帶的舞蹈。
1.猶食言,背棄前言。
1.變易。
1.盈溢。
1.違約,失約。
1.停滯和急趨。
1.有病變的肌肉。
1.謂氣血郁積成病。
1.體內某部位血液瘀滯;凝滯不流通的血。
1.猶策蹇。
1.居安思危。
1.對鮮明美好的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