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學術、課程或業務的類別。
2.
名詞
機關組織系統中按業務職能劃分的單位(級別一般比處低,比股高)。
3.
名詞
古代指科舉考試及其等第、科目、年份等。
4.
名詞
生物學中把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分為松科、杉科、柏科等,雞形目分為雉科、松雞科等。科以下為屬。
5.
名詞
〈文〉法律條文。
6.
名詞
(Kē)姓。
7.
動詞
征稅或判定刑罰。
8.
名詞
科班。
9.
名詞
戲曲里的滑稽動作和表演;古典戲曲劇本中指示角色做出某種表情或某種動作的用語。
10.
名詞
刑罰。
1.
品類;等級。
1.出自《論語·八佾》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
2.出自《新語·至德》於是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上下有差。
3.出自《宋書·恩幸傳論》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
4.出自《以不貪為寶賦》少則與珪璋而合美,多則與瓦礫而同科。
5.出自《智囊補·兵智·凱口囤》〔田汝成〕獻書曰:竊料今日賊勢,與昔殊科,攻伐之策,亦當異應。
2.
條款;段落。
1.出自《說苑·奉使》《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何也?曰:此義者,各止其科,不轉移也。
2.出自《公羊傳·隱公》問曰:《春秋說》云“《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總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言三個科段之內有此九種之意。
3.出自《七言》仙經已讀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3.
法式;規制。
1.出自《文心雕龍·章句》之而於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2.出自《奉議郎景思誼授東上閣門使鄜延第一副將制》介上閣之使名,貳連營之將領,茲為獎拔,蓋非常科。
4.
法規;刑律。
1.出自《漢紀·哀帝紀上》有司上奏,王侯已下至庶人占田不得過三十頃,賈人不得占田,過科沒入縣官。
2.出自《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3.出自《南史·孔靖傳》江陵罵母,母以自裁,重於傷毆,若同殺科則疑重,用傷毆及詈科則疑輕。
4.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於州郡,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豈足恃哉?
5.
審理獄訟;判刑。
1.出自《東觀漢記·吳祐傳》民有相爭訴者,輒閉閣自責,然后科其所訟。
2.出自《魏書·禮志四》正如鄭義,龍虎罪亦不合刑,匆匆之失,宜科鞭五十。
3.出自《讀東方朔雜事》詩群仙急乃言,百犯庸不科?
4.出自《唐語林·補遺一》嗣立請科湜罪,上不許,但罰酒而已。
5.出自《清史稿·刑法志二》然竊盜未便罰金,議將犯竊應擬笞者,改科工作一月。
6.出自《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胡君因為《蕙的風》里有一句“一步一回頭瞟我意中人”,便科以和《金瓶梅》一樣的罪。
6.
課程或業務的分類。
1.出自《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
2.出自《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3.出自《安邊論》漢世言備匈奴之策,不過二科:武夫盡征伐之謀,儒生講和親之約。
4.出自《人民文學》我就任了四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算術、音樂、體育等各科的教師。
5.出自又如:工科;文科;五官科。
7.
封建時代選舉官吏后備人員所設的科目或等第。
1.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匡衡〕才下,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
2.出自《金樓子·捷對》四科取士,言語為一。
3.出自《送陳密序》密來太學,舉明經,累年不獲選,是弗利於是科也。
4.出自《寓言》詩始就詩賦科,雕鐫久才成。
5.出自《太常公家傳》公果以戊戌登進士科。
8.
謂參加科舉考試。
1.出自《醒世姻緣傳》你如今不要廷試,坐了監,科他一遍科舉,中了更好,即不中,考選有司,也定然不在人下。
9.
官署或機關中按工作性質分設的部門。
1.出自《明史·職官志一》初,洪武元年置戶部……分為五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科,總科。每科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2.出自又如:人事科;總務科。
10.
考較;查核。
1.出自《淮南子·時則》三月官鄉
2.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於是遂立皓,時年二十三
3.出自《月蝕詩效玉川子作》此外內外官,瑣細不足科。
11.
征發賦稅、徭役。
1.出自《舊唐書·蘇良嗣傳》高宗使宦者緣江采異竹,將於苑中植之,宦者科舟載竹,所在縱暴。
2.出自《本朝政要策·添兵》沿邊瘡痍之兵不滿萬計,皆無斗志,河朔震搖,悉科鄉民為兵以守城。
3.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一》庚午,詔民間墾荒田畝,以十年起科。
12.
修剪枝蔓;芟除蕪穢。
1.出自《題崔駙馬林亭》詩宮花野藥半相和,藤蔓參差惜不科。
2.出自《和孫支使惠示院中庭竹之什》剪黃憎舊本,科綠惜新生。
3.出自《和孫端叟蠶具·科斧》科桑持野斧,乳濕新磨刃,繁枿一去除,肥條更豐潤。
4.出自《風雪之夜·春夜》樹不科不長,竿兒不扶不正。
13.
植物分蘗、聚生而成的叢。
1.出自《賞花時·掬水月在手》套曲慢撒金蓮鳴玉珂,離香閣,近花科。
2.出自《桃花女》我這里,穿大道,桑柘林;穿小徑,荊棘科。
3.出自《擬古》詩封樹日蕭條,狐貍定蓬科。
4.出自《西游記》小龍委實難搪,將身一幌,變作一條水蛇兒,鉆入草科中去了。
14.
空虛。
1.出自《易·說卦》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15.
光禿。
1.出自《雞肋編》西北人生子,其儕輩即科其父首,使作會宴客而后已,謂之捋帽會。
16.
坎;坑。
1.出自《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2.出自《太玄·從》從水之科滿。測曰:從水滿科,不自越也。
3.出自《興慶池侍宴應制》詩神池泛濫水盈科,仙蹕紆徐步輦過。
17.
用同“介”。戲曲角色的表演動作。
1.出自《竇娥冤》我往城外賽盧醫索錢去也[做行科]。
2.出自《牡丹仙》付末向前抱牡丹仙科。
3.出自《南詞敘錄》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身之所行,皆謂之科。
18.
指科斗文字。
1.出自《石鼓歌》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
2.出自《隸續·漢山陽麟鳳瑞像》非篆非科璞已凋,形容振振與蕭蕭。
19.
植物的根莖。
1.出自《齊民要術·安石榴》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則科圓滋茂可愛。
2.出自《齊民要術·莪蒿》《詩》義疏云:莪蒿,生澤田漸洳處,叢似斜蒿,細科。
3.出自《智囊補·兵智·凱口囤》獨東北隅有巨樹斜科偃蹇半壁間,然去地二十丈許。
20.
用同“棵”。量詞。用于植物。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凡五谷唯小鋤為良,良田,率一尺留一科。
2.出自《山中春晚寄賈員外》詩高添雅興松千尺,暗養清音竹數科。
3.出自《端正好·自序》套曲黃菊東籬栽數科,野菜西山鋤幾陀。
4.出自《西游記》大眾道:“就變科松樹罷。”悟空捻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科松樹。
21.
用同“顆”。顆粒。
1.出自《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亦有鋤掊而掩種者,子科大而易料理。
22.
姓。見南朝宋何承天《姓苑》。
1.出自《萬姓統譜?歌韻》科,見《姓苑》。
23.
指科第功名。
1.出自《祭故陜府李司馬文》選於吏部,亟以科進,歷臨大邑,惟政有聲。
24.
指科舉考試的屆次。
1.出自《酬沖卿見別》詩同官同齒復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2.出自《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卻說后來淑兒與元禮生出兒子,又中乙未科狀元,子孫榮盛。
3.出自《晉人麈·異聞》金以不入棘闈已三科,堅不欲往。
4.出自《童年·父親的抱負》最后一次〔鄉試〕即癸卯科,盧鑒泉于壬寅中式第九名。
25.
特指六科給事中及其官署。
1.出自《明史·職官志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吏部,凡吏部引選,則掌科同至御前請旨。外官領文憑,皆先赴科畫字。
2.出自又如:科抄;科臣;科參。
26.
指賦稅。
1.出自《田居》詩得谷不敢儲,催科吏旁午。
2.出自《宋史·食貨志上一》歲入七八萬緡以助軍衣,余寬百姓雜科,民皆便之。
27.
引申為脫除。參見“科頭”。
1.出自《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丫鬟奉命,只等新郎進來,便替他解衣科帽。
28.
泛指行為,動作。
1.出自《斗鵪鶉·風情》套曲強做科撒坫,硬熱戀白沾。
2.出自《水滸傳》卻才見押司努嘴過來,叫你發科。
1.挽髻如椎,穿前襟向左的衣服。古代邊遠少數民族的一種服飾。
1.見"椎髻左言"。
1.指薔薇科懸鉤子屬的蓬蘽和薅田藨一類植物。
1.錘擊冶煉。
1.樸實而簡陋。
1.愚鈍,魯鈍。
1.謂質樸誠實。
1.猶椎魯敦樸。
1.以椎擊卵。比喻毀壞甚易。
1.原始的無輻車輪。亦以指棧車。
2.比喻事物草創。
1.語出南朝梁蕭統《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后因以"椎輪大輅"比喻事物由簡到繁,由粗到精,逐步完善。亦用以稱創始者。
1.劫殺人而埋之。亦泛指殺人。
2.指消滅。
3.盜墓。
4.指偷盜搶殺的惡徒或盜墓者。
1.殺人埋尸,發冢盜墓。泛指行兇作惡。
1.謂搶殺偷盜,不務正業。
1.殺人宰狗。指為非作歹和從事低賤的職業。
1.樸鈍而不善言辭。
1.謂擊殺牛。
2.見"椎呸"。
1.亦作"椎牛發冢"。
2.殺牛盜墓。謂為盜無所不為,窮兇極惡。
1.古時聚眾盟誓,殺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誠意。
1.挽著椎髻的奴仆。
1.用椎拍擊。
1.語出《莊子.天下》"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謂順隨變化。
1.指親人亡歿,不能奉養的痛苦。語本《韓詩外傳》卷七"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
1.殺人劫物。
2.指殺人劫物者。
1.擊破;砸壞。
1.亦作"椎樸"。
2.笨拙,笨重。
3.樸實。
1.椎擊秦皇。《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滅韓,韓人張良為韓報秦仇,悉以家財求客刺秦始皇,"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明陸時雍《詩鏡總論》"張子房破楚椎秦,貌如處子。諸葛孔明陳師對壘,氣若書生。"后亦以"椎秦"泛指擊殺仇敵。
1.把琴擊破。典出《呂氏春秋.本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后因以"椎琴"比喻失去知音。
1.擊殺。
1.擊碎。
1.亦作"椎榻"。
2.將紙覆于金石器物,鋪氈捶擊,以摹印其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像。
1.見"椎搨"。
1.指臼。
1.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
1.椎發。指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式。
1.同"椎搨"。
1.捶擊胸口。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
1.同"椎胸頓足"。
1.猶言椎心泣血。
形容痛傷之極椎心泣血,仰天號fc6e!
1.猶言椎心泣血。
1.猶言椎胸頓足。
1.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時的情狀。
1.粗俗鄙野。
1.夏桀之臣。
1.同"椎胸頓足"。
1.愚笨。
1.槌子和鑿子。
2.用槌子錘,用鑿子鑿。
3.比喻乖違不合。
1.質樸無文。謂不加修飾。
1.猶敲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