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草木的枝莖。
2.
名詞
斧子的柄。
3.
名詞
(Kē)姓。
4.
見“柯爾克孜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
1.
常綠喬木。葉全緣或有齒缺,螺旋狀排列;花單性,雌雄同株;果實為堅果,隔年成熟;木材堅硬,供建筑、制器物之用。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柯樹》。
2.
草木的枝莖。
1.出自《禮記·禮器》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2.出自《韓非子·喻老》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3.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
4.出自《送石賡歸寧》詩忽隨雁南飛,當此葉辭柯。
5.出自《贈吳興公》詩逝水無回瀾,落花難上柯。
3.
斧柄。
1.出自《詩·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2.出自《國語·晉語八》今若大其柯,去其枝葉,絕其本根,可以少閑。
3.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有斧無柯,何以自濟。
4.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辛讜言於杜慆,請出求救於淮浙。夜,帥敢死士十人,執長柯斧,乘小舟,潛往斫賊水寨而出。
5.出自《西游記》停柯住斧出林外,趨步將身上石崖。
4.
古為長三尺之稱。引申為法則。
1.出自《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轂長半柯,其圍一柯有半,輻長一柯有半。
2.出自《爾雅·釋詁》柯……法也。
3.出自《詩經稗疏·豳風》上古之事質,不別立尺度,即以斧斤之柄為則。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凡為車之事,皆以此為尺度,故《爾雅》曰:“柯,法也。”
5.
碗、盂一類的器物。
1.出自《荀子·正論》故魯人以榶,衛人用柯,齊人用一革。
2.出自《方言》盂,宋、楚、魏之間或謂之碗,碗謂之盂……盂謂之柯。
6.
同“閜”。大耳杯。
1.出自江陵鳳凰山八號漢墓竹簡柯二雙。
7.
指船。
1.出自《泛水曲》閱芳無留瞬,弄桂不停柯。水上秋日鮮,西山碧峨峨。
8.
古地名。春秋衛地。在今河南省內黃縣東北。
1.出自《春秋·莊公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於柯。
9.
姓。
1.出自《廣韻?歌韻》柯,姓。吳公子柯盧之后,何氏姓苑云:吳人也。又虜姓。后魏書柯拔氏后改為柯氏。望在河南。
1.招認罪行。
1.捧印。
2.接受印刷。
1.指妓女﹑藝人應宮廷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1.歡迎;接待。
1.古代寶劍名。《列子.湯問》記孔周有三漿光﹑承影﹑宵練﹐"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其所觸也﹐竊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
1.因襲,沿用。
1.奉承取悅。
1.傳說為黃帝樂曲。
2.衣領。
1.應允。
1.秉受天命。
2.接受運輸。
1.承受裝載。
1.蒙受恩澤。
2.寶扇。
1.認罪招供。
1.奉詔旨。
1.見"承值"。
1.亦作"承直"。
2.當值;侍奉。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2.接受圣旨。
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學士承旨,位在諸學士上。凡大誥令﹑大廢置﹑重要政事,皆得專對。宋元仍其制。元趙孟俯曾為此官,世稱趙承旨。明廢。參閱唐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又五代樞密院有樞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樞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參用文臣。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二》。
1.見"承旨"。
1.迎合意旨。
2.繼承大志。
1.謂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2.稱開府承制之官。
1.奉上禮品。
1.指承受宗廟與喪祭的重任。封建宗法制度,其人及父俱系嫡長,而父先死,則祖父母喪亡時,其人稱承重孫。如祖父及父均先死,于曾祖父母喪亡時,稱承重曾孫。遇有這類喪事都稱承重。
2.承受重量。
1.收到上級公文轉交下級,或收到下級公文轉送上級。
1.總攬。
1.接受加工。
1.觸動;撥動。
1.傳說中取人內臟的惡鬼。
2.象聲詞。
1.觸犯,觸動。
2.感觸。
1.指橙橘類的果品。
1.見"棖阤"。
1.亦作"棖臬"。
2.古代門兩旁的長木和門中間的豎木。
3.指家門。
1.即橙子。
1.謂遵守信用﹐說到做到。
1.忠臣。
1.心意純正。
1.正值。
1.忠直。
2.指忠直的言論。
1.誠信之道。
1.真實而詳審。
2.真諦﹐真正的道理或意義。
①誠實厚道為人誠篤|人貴樸訥誠篤。②真摯深厚感情誠篤。
1.真誠地服從。
2.真誠地佩服。
1.謂精誠感動神祇﹐因而出現奇跡。
1.忠誠鯁直。
1.誠實的習慣。貫﹐同"慣"。
1.誠心回歸。
1.誠實寬厚。
1.誠心﹔真誠的情懷。
1.見"誠惶誠恐"。
封建時代奏章中的套話,表示極其小心謹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現多形容內心惶恐不安他誠惶誠恐地走過去|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
1.精純不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