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依據某種事物要點或某種方法編成的韻語或無韻而便于記憶的語句。
2.
動詞
辭別,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別。
3.
名詞
高明的或關鍵性的方法。
1.
將遠離或久別而告別。多指生死告別。
1.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2.出自《代東門行》涕零心斷絕,將去復還訣。
3.出自《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棄官歸臥一歲所,忽起召家人與訣。
4.出自《小浮梅閑話》賊具聘帛,盛輿從,來迎,趙與家人訣曰:“吾不復歸此矣。”
2.
訣竅;秘訣。
1.出自《列子·說符》衛人有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
2.出自《與李睦州論服氣書》是書是訣,遵與計皆不能知。
3.出自《鳴鳳記·鄒林游學》千圣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
4.出自《花月痕》一日來個道人,授以操縱吐納,摩咒頓挫之訣。
3.
就事物主要內容編成的順口押韻的、容易記憶的詞句。
1.出自如:湯頭歌訣。
4.
通“決”。自殺。
1.出自《隋書·薛道衡傳》及奏,帝令自盡。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訣。
5.
通“決”。割斷;斷絕。參見“訣脈”。
1.出自《九諷系述·遇謗》既惄惄以憎懼兮,又謾謾而不訣。
6.
通“決”。決定;決斷。參見“訣斷”。
1.出自《太平廣記》圓觀欲游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出三峽。爭此兩途,半年未訣。
1.殘害。
2.指禍害。
1.謂壞人做了壞事,反說他人是壞人。比喻為了逃脫罪責,故意轉移目標。
1.男性賊人。亦用作詈詞。
1.殘暴兇悍。
1.指書法用筆的劣鋒。
1.虎狼般的賊人。
1.謂變化很大,難以捉摸。
1.奸猾之人。
1.破壞,敗壞。
1.詈詞。罵人糊涂。
1.見"賊伙"。
1.亦作"賊伙"。亦作"賊火"。
2.賊人聚集的團伙;賊人的同伙。
1.禍害。
1.詭計。
1.亦作"賊姧"。
2.為奸作惡之徒。
1.指敵人堅固的陣地。
1.見"賊奸"。
1.卑賤;下賤。
2.指操賤業的人。
1.盜賊的眼線。
1.強取劫奪。
1.指大盜。
2.對搗鬼干壞事之人的詈詞。
1.指賊人進犯的警報﹑消息。
1.強盜,寇盜。
1.盜賊的巢穴。
1.對和尚的詈語。
1.詈詞。
1.酷吏。
2.古代指反叛者所任命的官吏。
1.亦作"賊眡"。
2.殘忍暴虐。
1.光亮之極。
1.形容狡猾的﹑不時轉動著的眼睛。
1.對敵寇的貶稱。
1.詈詞。指奸惡愚笨的人。
1.賊首。
1.為非作歹,制造混亂。
2.禍亂。
3.指亂臣賊子。
1.毀棄倫常,敗壞道德。
1.桅人民或國家的人。
1.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1.見"賊眉鼠眼"。
1.殘害誅滅。
1.指犯上作亂之民。
2.害民。
1.賊人的眼睛。
2.賊人的頭目。
1.殘害使之受難。
1.賊人的遺孽﹑余黨。
1.對賊寇﹑仇敵的詈詞。
1.猶殘害。
1.詈詞。做賊的胚子。
1.詈詞。謂賊性深入皮骨。
1.反常之氣;邪氣。
2.賊人﹑反叛者的氣焰。
1.盜賊所用的兵器。
1.不正派的語調﹑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