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陘”。
2.
步道;小路。
1.出自《說文·彳部》徑,步道也。
2.出自《周禮·地官·遂人》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3.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
4.出自《答張徹》詩游寺去陟??,尋徑返穿汀。
5.出自《花月痕》沿山又走有一里多路,向西樹林里,卻有一徑。
3.
泛指道路。
1.出自《辯亡論下》重山積險,陸無長轂之徑。
2.出自《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不至此地數十年,青山如故,村落已非舊徑矣。
4.
比喻能達到某種目的的不正當門路。
1.出自《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5.
泛指從業行事的途徑。
1.出自《鹽鐵論·水旱》本末異徑,一家數事,而治生之道乃備。今縣官鑄農器,使民務本,不營于末,則無饑寒之累,鹽鐵何為而罷?
2.出自《讀孟子》真西山先生因《史記》言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遂以七篇之言一一比之《中庸》,此宋儒之勤也。雖然,圣賢之學有所自,則可矣。若一一比之,不為后世附托而無實者開一徑歟?
6.
直徑。
1.出自《周髀算經》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
2.出自《隋書·律歷志上》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
3.出自《顏氏家訓·歸心》一星之徑,大者百里。
7.
捷速。
1.出自《荀子·修身》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
2.出自《戰國策·燕策二》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
3.出自《忠恕違道不遠》何其言之簡而功之徑也!
4.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七·賢妾》妾于暗中手一杖,開門徑出,以杖擊賊。
8.
直接;一直。
1.出自《上書諫吳王》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
2.出自《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
3.出自《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守方宴賓,卒不顧,沖幕徑上,雜坐妄語。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只聽得對過門環珰的一聲,走出一個丫鬟來,徑望店里走進。
5.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關于兒童心理學書,內山書店中甚少,只見兩種,似亦非大佳,已囑其徑寄,并代付書價矣。
9.
即;就。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凡此之輩,殺之之道非一,重者或徑取其首領及其妻子。
10.
硬;極力。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叢中逢一鳥,稱名自雀兒。搖頭徑野說,語里事????。
2.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頭似獨舂鳥,身如七(漆)??形。緣身豆汁染,腳手似針釘。恒常事皂大(袋),徑欲漫胡瓶。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