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渡口,過江河的地方。
2.
名詞
唾液。
3.
名詞
汗液。
4.
動詞
滋潤;潤澤。
5.
名詞
指天津。
6.
名詞
(Jīn)姓。
1.
渡口。
1.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2.出自《柳枝辭》一帆歸客千條柳,腸斷東風楊子津。
3.出自《登高》詩有津孰與航,有磴孰與攀。
2.
渡。
1.出自《西征賦》津便門以右轉,究吾境之所暨。
2.出自《鐵圍山叢談》海上所無薪粲百物,海康輒津致之。
3.
傳。
1.出自《艷歌行》傾首佇春燕,為我津辭語。
2.出自《新論·崇學》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4.
水陸要隘。
1.出自《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2.出自《虎頭牌》則今日過關津,度州郡,沒揣的逢他敵人。
5.
喻職位、地位。
1.出自《抱樸子·審舉》于時懸爵而賣之,猶列肆也。爭津者買之,猶市人也。
2.出自又如:要津。
6.
途徑;門徑。
1.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審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
2.出自《晉書·陶侃傳》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於無津耳。”
3.出自《〈劉悌堂詩集〉序》雖其人氣象不侔,學問造詣不侔,文章體態(tài)不侔,要其足通古作者之津而得其真,無不若出於一師之所傳。
7.
涯;岸。
1.出自《木蘭堂》詩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征帆送遠人。
2.出自《讀王摩詰詩愛其散發(fā)》詩滄波浩無津,天遣遂微尚。
3.出自《義和拳》一片苦海望無津,小神忙亂走風塵。
8.
水。
1.出自《雜體詩·言志》朝食瑯玕實,夕飲玉池津。
2.出自《水經注·渭水一》山雨滂湃,洪津泛灑,掛溜騰虛,直瀉山下。
3.出自《王書記以近詩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詩賡之感遇》志陵青霞端,欲飲天漢津。
4.出自《草木子·觀物》故動物取氣於天,而乘載以地;植物取津於地,而生養(yǎng)以天。
9.
生物的體液。
1.出自《靈樞經·決氣》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2.出自《和樂天贈吳丹》委氣榮衛(wèi)和,咽津顏色好。
3.出自《西游記》那魔頭看見,就嚇得渾身是汗,遍體生津道:“他卻會擔山!”
4.出自《火星,閃閃到天明》他把那吸了只叫人生津吐痰的東西,消滅了一支又一支。
10.
潤澤;濕潤。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黑而津。
2.出自《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
3.出自《上鹽鐵尚書》詩檐前漱曉穹蒼碧,庭下眠秋沆瀣津。
4.出自《中國諺語資料·農諺》蛇過道,水甕津。
11.
滋潤。
1.出自《西京雜記》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
12.
引申為資助;補貼。
1.出自《貴耳集》﹝李玨﹞及試,劉津其行李。
2.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一》武昌諸衛(wèi)清出典鬻屯田,請加津贍運。
13.
溢;滲。
1.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2.出自《齊民要術·養(yǎng)羊》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中燒瓶,令津出。
3.出自《漁家》那雨已經是下了好幾天了,連那屋子里面的地,都水汪汪的要津上水來。
4.出自《紅旗譜》江濤回頭看看嚴萍,她臉上津出汗珠。
14.
指銀河。
1.出自《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
15.
古地名。即今湖北省江陵縣南二十里之江津戍(亦名奉城)。一說,為今枝江市之津鄉(xiāng)。
1.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
16.
天津市的簡稱。
1.出自《關于平津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方針》平津之敵決不料你們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前能夠完成上列部署。
1.草名。一種蕨類植物。
1.猶藩蘺。
1.不齊貌。
1.神話中的魚名。
1.指雜草。
1.即慈姑。
1.指粗劣的菜食。
1.蒺藜與荊棘。泛指雜草。語出《詩.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鄭玄箋"茨,蒺藜。伐除蒺藜與棘。"
2.喻困難的處境。
1.指茅屋。
1.蓬戶,柴門。
南部非洲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博茨瓦納、南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國。約390萬人(1985年)。講茨瓦納語。部分信仰萬物有靈,部分信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和農業(yè),不少人在廠礦做工。
1.草屋。借指貧寒之家。
1.草蓋的房屋。
1.疾惡讒言。
1.謂筑土室而居。
1.燒土為磚繞于棺材四周。《禮記.檀弓上》"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墻置翣。"鄭玄注"火熟曰堲,燒土冶以周于棺也。或謂之土周。"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瓦棺容尸,木板堲周,足以收形骸,藏發(fā)齒而已。"一說,燒土為瓦棺。
1.漁的一種。清康熙五十八年,泰安縣人徐志定曾用瓷制成漁,刊印張爾岐所著《周易說略》一書,序文中稱瓷版"堅致勝木"。全書字體端正,行格整齊。
1.見"瓷實"。
1.涂料的一種,用樹脂﹑顏料等制成,涂在器物的表面可以增加光澤,防止腐朽。
1.方言。結實;扎實。
1.本名堊土,也稱陶土﹑白土﹑坩子土。今通稱高嶺土,因出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的高嶺山得名,為制造瓷器的原料。
1.瓷器的人物造像。向以福建省德化縣(建窯)所制白瓷為最精,舊時多塑仙佛,因統(tǒng)稱"瓷仙"。
1.盛酒漿等用的陶瓷容器。
1.陶瓷茶壺。
1.瓷土燒制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方形,表面有釉質。
1.槥車,運載靈柩的車子。
1.棺柩。
慈祥和藹面容慈藹。
(長對幼)溫和憐愛慈愛的母親。
1.慈愛保養(yǎng)。
1.仁慈惻隱。
1.猶寵愛。
1.母鳥。
1.比喻佛法。
1.慈愛篤厚。
1.稱上對下的恩惠。
2.慈恩寺的省稱。
1.唐代寺院名。舊寺在陜西長安東南曲江北,宋時已毀,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為近代新建,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為太子時,就隋無漏寺舊址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學佛歸國,曾住此從事佛經翻譯工作達八年之久,并倡議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從印度帶回的經像。寺在全盛時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龍始,進士登科,皇帝均賜宴曲江上,題名雁塔。雁塔今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參閱宋王溥《唐會要.寺》。
1.唐代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進士在曲江宴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金榜諸人姓名寫于塔上。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用為考中進士的典故。
1.慈祥的父親。
2.用為對父親的敬稱。
1.太后所居之宮。借指太后。
1.對父母等長輩身體的尊稱。
1.見"慈姑"。
1.佛教語。諸佛大慈之光明。
1.佛教語。謂佛﹑菩薩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濟眾,使脫離生死苦海。
1.慈愛和睦;慈祥和藹。
1.慈愛寬厚。
1.指長輩的教誨。
2.慈愛教誨。
1.猶仁愛。
1.仁慈聰慧。
1.慈愛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