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發(fā)酵后的豆、麥等做成的一種調(diào)味品,有黃醬、甜面醬、豆瓣醬等。
2.
形容詞
各種像醬的糊狀食品。
3.
動詞
用醬或醬油腌(菜);用醬油煮(肉)。
1.
用鹽醋等調(diào)料腌制而成的肉醬。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醬用百有二十甕。
2.出自《太平御覽》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3.出自《遼史·禮志六》兔肝為臡,鹿舌為醬。
2.
用麥、面、豆等發(fā)酵制成的調(diào)味品。
1.出自《論語·鄉(xiāng)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2.出自《玉壺春》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3.出自《兒女英雄傳》有了面,有了豆子,有了芝麻,連作醬,磨香油,咱自家也就弄了。
3.
將魚、肉、蔬、果搗爛制成的糊狀食品。
1.出自《七發(fā)》熊蹯之蠕,勺藥之醬。
2.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傾脯醬。
4.
用醬或醬油腌制、浸漬。
1.出自《北京人》文彩由書齋小門走進,手里拿著一支沒點的蠟燭和一副筷子,一碟從稻香村買來的清醬肉、醬黃豆之類的小菜。
5.
攪混;沾染。
1.出自《彷徨·高老夫子》我輩正經(jīng)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
2.出自《海濤集·流沙六》我腳上穿的是一雙膠鞋,昨天落水,醬上了污泥,穿在腳上滿不舒服。
6.
泛指糊狀物。
1.出自《麻雀》沒有紙和筆,在平常,我們把肥皂作成醬,很勻的涂在粗糙的草紙上,干了的時候,紙面會平滑得像油印用的蠟紙一樣的。
1.悲泣聲。
1.見"噫吁嚱"。
1.見"噫吁嚱"。
1.嘆詞。表示驚異或慨嘆。
1.嘆詞。
1.抑郁不暢。
1.亦作"鹥總"。
2.用青黑色繒所作車馬之飾。古代用于靈車。
1.柩車。
1.嬰兒。
1.今指小飛鼠。古與鼯鼠不分。
1.指鹥羽樣的色彩。
1.見"鹥緫"。
1.聚會飲食。
1.聚飲。
1.聚會飲食。出錢為醵,出食為醫(yī)。
1.亦作"醫(yī)燕"。
2.聚會飲食。
1.見"醫(yī)宴"。
1.黑貌。
1.黑貌。
1.安徽黃山的別名。
1.黑發(fā)貌。
1.痛嘆聲。
2.經(jīng)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等。
3.姑獲鳥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姑獲鳥》。
1.鳥名。羽呈蒼白色。
1.黑發(fā)。
1.須發(fā)濃黑貌。
1.黑色的胡須。
1.黑色的玉。
1.麻秸。古時用作燃料或照明。
1.比擬;比匹。
1.明代對宗室親王﹑郡王之婿的稱謂。
1.明初禮部所屬四部之一。
2.用為對禮部主事及郎中的別稱。
1.儀表風(fēng)采。
1.儀容節(jié)操。
1.官名。掌禮樂制度。始置于三國魏,晉沿之。南朝時為祠部屬官。北魏為儀曹尚書,北齊儀曹屬殿中尚書。隋置禮部,兼代前代祠部﹑儀曹之職。煬帝時改禮部員外郎為儀曹郎,唐初又改儀曹郎為禮部員外郎。參閱《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五》。
2.唐以后禮部郎官的別稱。
3.用以泛稱地方上掌管禮儀的屬官。
1.測度。
1.皇后﹑妃﹑嬪所乘的車駕。其制依次稍有別。
1.猶言靈床。
1.儀衛(wèi)隨從。
1.皇帝儀仗中所用的刀。歷代形制不一。
1.導(dǎo)引,開路的儀仗。
1.目標(biāo);目的。
1.傳說為夏禹時善釀酒者。
2.用為酒的代稱。
1.禮法;儀式。
1.渾天儀的度數(shù)。用以測日月星辰的行度。
2.禮儀法度。
3.儀容風(fēng)度。
1.亦作"儀法"。
2.禮儀法度。
1.禮法,禮儀。
2.儀容,風(fēng)范。
3.作為典范。
4.典范,表率。
1.古時端午節(jié)倒貼于柱上以避蛇蟲的字樣。
1.鳳凰的別稱。語本《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2.晉宮中樓名。
3.指元代管理樂工的機構(gòu)儀鳳司。
4.南京城門名。
1.禮服。
1.儀容體格。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