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鋻”。
2.
硬。
1.出自《易·坤》履霜堅冰至。
2.出自《呂氏春秋·任地》凡耕之道……堅者耕之。
3.出自《說文?臤部》堅,剛也。
4.出自《默觚上?學篇三》竹能破堅土,不旬日而等身。
5.出自《逸周書?時訓》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又五日,水澤腹堅。
3.
牢固。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2.出自《平淮西碑》皆曰蔡帥之不廷授,於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將,其樹本堅,兵利卒頑,不與他等。
4.
引申為團結。
1.出自馬王堆 漢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燕王甚兌(悅),其于齊循善。事卬曲盡從王,王堅三晉亦從王,王取秦楚亦從王。
5.
謂牢固堅硬之物。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3.出自《吳都賦》士有陷堅之銳,俗有節概之風。
4.出自《《本草綱目·介·鱉甲》[主治]》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6.
充實。
1.出自《詩·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
2.出自《呂氏春秋·任地》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
3.出自《和劉原父從幸后苑觀稻呈經筵諸公》擢莖蒙德茂,養實以時堅。
7.
強勁;堅強。
1.出自《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既鈞。
2.出自《管子·地員》其人堅勁。
3.出自《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8.
安定,穩定。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9.
堅決,不改變。
1.出自馬王堆 漢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四)》夏后堅欲為先薛公得平陵,愿王之勿聽也。
2.出自《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及陛下堅不許辭,方敢受命。
10.
姓。《史記·酷吏列傳》有堅盧。
1.出自《通志?氏族略》堅氏,見姓苑。
1.斜著眼睛看;用淫邪的目光看。
1.內容不正而有害的書。
1.荒謬有害的言論。
1.猶邪念。
1.古代若邪山谷間的老人。
1.耶穌。
1.邪淫的習俗。
1.舊指作祟害人的鬼怪。
1.見"邪揄"。
1.猶邪道。
1.怪胎。
1.猶邪惡。
1.斜視。
1.邪惡的人。
1.不正當的途徑。
1.見"邪見網"。
1.邪曲;不合正道。
2.指奸邪的人。
1.乖謬;不合常理。
1.邪惡怪僻。
1.邪惡詐偽。
1.指不正的味道。
2.形容不正派的樣子。
1.邪惡污濁。污,同"污"。
1.指違背禮法的邪穢之物。
2.舊指能造成災禍的妖邪之物。
1.亦作"邪溪"。
2.若耶溪。
1.不正規的坐席。
1.口水。
1.邪惡兇險。
1.不正當的念頭。
1.邪僻的行為。
2.斜向行進。
3.方言。異乎尋常。
1.奸邪而受寵的人。
1.邪惡的心性。
擬聲詞。眾多人齊用力時的呼喊聲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
1.不正當的學說。
1.謬論。
1.奸邪之議。
1.邪僻恣縱。
1.瘟疫,傳染病。
1.不正當的意念。
1.不正而有害的音樂;鄭衛之音。
1.亦作"邪淫"。
2.邪惡縱逸。
3.奸淫;下流的行為。
4.中醫指致病的因素,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
1.用欺詐手段牟取財利。
1.不正當的游樂。
1.邪惡而諂諛。
1.見"邪許"。
1.淫邪的欲望。
1.斜向行進。
1.中醫指使人耗傷津液的邪氣或藥性。
1.佛教語。邪惡的業障。
1.見"邪見幢"。
1.猶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