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減”。
2.
去掉一部分。
1.出自《禮記·樂記》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
2.出自《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3.出自《文心雕龍·樂府》故陳思稱左延年閑於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
4.出自《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人遭水旱,賦窘,公曰:“我且減燕樂,絕他用,錢可足乎?”
3.
減輕;降低。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
2.出自《晉書·王渾傳》渾所歷之職,前后著稱,及居臺輔,聲望日減。
3.出自《紅樓夢》今年雖是緩決人犯,明年不知可能減等。
4.
不足,不到。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一》從此北行二里,佛于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處,樹石悉在,廣長六尺,高減二尺。
2.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
3.出自《石渠記》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
5.
遜于;亞于。
1.出自《晉書·郭奕傳》羊叔子何必減郭大業!
2.出自《戲韋偃為雙松圖歌》我有一匹好東絹,重之不減錦繡段。
3.出自《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韓吏部下》東坡云:退之尋常詩自謂不逮李杜,至于“昔尋李愿向盤谷”一篇,獨不減子美。
4.出自《瘧疾》新秋的天氣,在白天里,雖然是赤日當空不減夏天的炎熱;但一到晚上,那一陣陣的微風,迎面吹來,頓使溽暑全消。
6.
數學運算方法之一。即求兩數之差的計算方法。
1.出自《周髀算經》夏至之日中與夜半,日光九萬六千里過極相接
2.出自《夢溪筆談·技藝》以上廣減下廣,余者半之為句。
3.出自如:八減三等于五。
7.
滅絕。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事。
8.
分。
1.出自《管子·山至數》四減國谷,三在上,一在下。
9.
姓。漢代有減宣。見《史記·酷吏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減氏,亦作咸。漢有減宣,為司隸校尉……或云巫咸氏之后。望出汝南魯國。今東海有此姓。
1.對姑媽的尊稱。
2.猶言慈母。古代對有名位婦女的尊稱。
1.果實的一種。果肉大部分由花托發育而成。如蘋果﹑梨等。
2.花生的別名。
1.仁愛溫和。
1.仁愛寬厚。
1.仁慈的教化。
1.對當朝皇帝的尊稱。
1.仁愛的教誨。
1.仁慈惠愛。
2.仁愛賢惠。
1.仁愛,善體恤人。
1.仁厚謹慎。
1.人居住的地方。仁,通"人"。
1.仁慈而果斷。
1.仁明的國君。
2.猶言明公,古代對有地位﹑聲望者的尊稱。
1.仁者居住的地方。語本《論語.里仁》"里仁為美。"何晏集解引鄭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后泛稱風俗淳美的鄉里。
1.仁愛善良。亦指仁愛善良的人。
1.指宋仁宗。
2.指明仁宗。
1.將仁愛和仁義施之于人。
1.慈愛憐恤。
1.仁愛明察。
1.指鸞鳳。
1.慈善懦弱。
1.檳榔的別名。
1.仁愛樸實。
1.猶言賢妻。
1.仁厚之氣。
2.仁愛的風尚。
1.仁愛和睦。
1.仁愛強毅。
1.仁愛謙讓。
1.有德行的人。
1.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
2.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1.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1.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獻身的人。
1.厚愛;仁德深厚。
1.仁愛溫和。
1.仁德的瑞應。
1.仁愛懦弱。
1.仁愛善良。
1.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風俗變得淳厚的音樂或樂聲。
2.指施行仁德而贏得的聲譽。
1.仁德圣明。亦指仁德圣明者。古代多用作稱頌帝王的套詞。
2.對皇帝的尊稱。
1.有德行的人。
1.金元時俗語。仁愛之事的反語,實指虐害而言。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和尚,休要狂獐等待著……略等我仁事,與賢家一萬刀。"@說為"成事"的轉音。參閱《董解元西廂記》凌景埏校注。
1.謂有仁德而長壽。語出《論語.雍也》"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邢昺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
1.五代時南唐節日。南唐李昪生于十二月二日。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后,即以十二月二日為仁壽節。
1.樹名。
①姿容妙曼柔曼動人。②溫和婉轉柔曼的歌聲|婉轉柔曼。
1.柔弱的藤蔓。
1.古代祭祀所用之羊的別稱。
2.指輕暖的羊裘。
3.指毛筆。
1.指初生茂盛的草木。
2.柔嫩而繁茂。
1.優美,柔和美好。
1.迎合奉承。
2.柔和美好,柔和嫵媚。
3.指性情溫和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