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洗。
2.
動詞
洗雪。
1.
洗滌。
1.出自《溫湯碑》灑胃湔腸,興羸起瘠。
2.出自《春渚紀聞·精藝同一理》一日于鵝溪絹上戲作小山,覺不如意,急湔去之,故墨再三揮染,即有悟見。
3.出自《居易續談》〔張瑗詩:〕巖壑湔穢濁,草木回芬芳。
2.
見“湔湔”。水流貌;水流聲。
1.出自《石流篇》石上流水,湔湔其波。
2.出自《初晴抱琴登馬退山對酒望遠醉后作》詩寒泉得日景,吐霤鳴湔湔。
3.出自《憶山泉》詩穿云落石細湔湔,杳杳疑聞弄管弦。
3.
古水名。漢時源出今四川省汶川縣玉壘山,東南至瀘州市入江。后世自玉壘山發源,南流至都江堰市西注入岷江的一段,又在都江堰市與岷江分流而東,至金堂縣注入洛水的一段,仍名湔水。
1.出自《說文·水部》湔水出蜀郡綿虒玉壘山,東南入江。
4.
洗雪;清除。
1.出自《西山詩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韻為謝》愿求南宗一勺水,往與屈賈湔余哀。
2.出自《明珠記·榮封》湔舊怨,把愁懷再展,再展雙蛾。
3.出自《清史稿·德宗紀論》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湔國恥。
4.出自《辛亥南北議和別記》〔顧忠琛〕乃走上海與興(黃興)會,相謀別出一途,以湔興武漢之敗。
1.即小腸氣。
1.古代俚歌。
2.樂曲體裁之一﹐由管樂伴奏;后演變成為民間曲藝。
3.指從事小唱曲藝的藝人。
1.金代紙幣的一種﹐"大鈔"對言。大鈔以"貫"為單位﹐小鈔以"文"為單位。
2.泛稱小面額的紙幣。
1.謂地方長官某一方面的規模﹑行動類似朝廷。指羅致人才之多。
2.謂地方長官某一方面的規模﹑行動類似朝廷。指氣焰權勢之盛。
3.指偏安一隅的政權。
1.潮汐升降幅度逐日不同。上弦與下弦日﹐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相互抵消﹐海水面升降最小﹐稱為小潮。惟各地尚有其他因素影響﹐小潮往往見于上弦或下弦以后二﹑三日。
1.馬拉的輕車。與牛拉的"大車"對言。
2.形體小的車子。
3.手推車﹐獨輪車。
4.指汽車中的小轎車。俗稱"懸車"。
5.民間歌舞名。
1.初步形成。
2.謂先成八卦﹐引申而為六十四卦。故八卦亦名"小成卦"。
3.略有成就。
中國故事片。文華影片公司1948年攝制。李天濟編劇,費穆導演,韋偉、李緯主演。少婦周五紋對長期臥病的丈夫默守婦道,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某日,丈夫的老友、周的初戀情人章志忱到來,遂引起一場感情波折。最后章離去,夫妻又恢復過去的生活。
1.佛教語。梵文hīnayāna(希那衍那)的意譯。指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脫"。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中出現了主張"普度眾生"的新教派﹐自稱"大乘"﹐而稱原有的教派為"小乘"。
1.謂稍加懲罰﹐使接受教訓﹐不至犯大錯誤。語出《易.系辭下》"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2.小的或大的懲誡。
1.稱宋程頤。頤與其兄顥并以理學著稱﹐時人以頤為"小程"。亦尊稱"小程子"。
1.見"小吃"。
1.稍待;稍延緩。
1.猶微行。微服以行。
2.謂以小部隊出擊。
3.暫時外出。
1.指除夕前一日。
1.小鳥。
2.比喻嬰兒。
1.安放器物的木制小架。
2.小型坐具。
3.小的臥具。
1.指夏歷十月。
2.指夏歷八月。
3.小春作物。指小春時期播種的小麥﹑豌豆﹑油菜等農作物。或稱"春花"。
1.蔥的一種。分蘗性強﹐莖和葉軟細﹐較短﹐是普通的蔬菜。
1.誠實。
1.確實如此。
2.副詞。果然,果真。
1.方言。指裝在信封內寫好的信。
1.誠信謙讓。
1.誠實的人。
2.使者,傳送書信的人。
3.指信奉宗教的人,信徒。
1.比喻相信別人的調唆,使自己遭受損失。
1.相信并加以任用。
2.謂相信。
3.任隨,聽憑。
1.議會制國家中,政府要求議會對其表示信任而提出的議案。如獲得通過,議會就得接受政府的方針政策;如遭到否決,政府就要辭職,或者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由新的議會來決定政府的去留。
1.用作信物的瑞玉。
2.圭為五瑞之一,是受到天子信用的象征,后因以"信瑞"喻指皇帝予以委任的印信。
1.有功必賞。
2.必定給予的賞賜。
1.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賞罰嚴明。
1.相信而尊崇。
1.誠信謹慎。
1.砒石的別稱。制劇毒藥砒毒霜的原料,以產于信州(即今江西上饒縣一帶)而得名。亦借稱砒霜。
1.正確地鑒賞。
1.誠實;真實可靠。
2.相信,信仰。
確實可信的歷史古人稱《春秋》為信史|莫負美名書信史。
1.作為憑證的令箭。
1.使臣,使者。奉派擔任使命或傳達消息﹑遞送書信的人。
2.外交信使的簡稱。指由一國政府派遣而持有特別護照的遞送外交郵袋或外交文件的人員。
1.誠實可信的人。
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語up?saka(優婆塞)的譯稱。
3.漢碑有"義士"之稱,泛指出財布施者,宋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信士"◇因專稱信仰佛教而出錢布施的人。參閱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合陽令曹全碑》。
1.信任依靠。
1.表示誠信的誓言。
旦旦誠懇的樣子。誓言誠懇可信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他信誓旦旦,表示永不變心。
1.隨手。
1.不加思索地隨手拿來。常用于形容寫作詩文時運用材料﹑駕馭語言的隨意或從容。
1.忠實遵守。
1.信仰﹑相信并接受。
1.猶言信史。指紀錄皇帝言行和一朝政事的"實錄"。
1.必然的道理。
1.古代對立春后黃河水流的稱呼。相傳可以驗證夏秋水勢的大小。
2.指婦女月經。以其按月一至,準而有信,故名。
1.忠信而順從。
2.謂誠信不欺,順應物理。語出《易.系辭上》"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3.真實而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