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推舉;介紹。
2.
動詞
〈書〉獻;祭。
3.
名詞
〈書〉草。
4.
名詞
〈書〉草席;草墊子。
5.
名詞
(Jiàn)姓。
1.
再;又;接連。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政令之無常,國家罷病,不虞薦至。
2.出自《北史·高勱傳》人神怨憤,怪異薦發(fā)。
3.出自《祭鄭夫人文》年方及紀(jì),薦及兇屯。
4.出自《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九州重構(gòu)亂,五代薦荒饑。
2.
草席。參見“草薦”。
1.出自《說文·草部》薦,薦席也。
3.
草。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
4.
牧草。
1.出自《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
5.
草茂密叢聚。參見“薦草”。
1.出自《新唐書·裴延齡傳》長安、咸陽間,得陂艿數(shù)百頃,愿以為內(nèi)廄牧地,水甘草薦與苑廄等。
6.
墊席;墊褥。
1.出自《韓非子·存韓》韓事秦三十余年,出則為捍蔽,入則為席薦。
2.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逢紛〉》薜荔飾而陸離薦兮,魚鱗衣而白蜺裳。
3.出自《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三年》撤薦,剉以飼馬,薦盡,又食以飯。
4.出自《先母行略》方冬時,僅敝絮一衾,有覆無薦。
7.
襯,墊。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
2.出自《晉書·姚萇傳》萇乃掘苻堅尸,鞭撻無數(shù),裸剝衣裳,薦之以棘,坎土而埋之。
3.出自《東坡志林》其人以竹馬行水上,以板薦之,以曲木支腋下,一蹴輒百余步。
4.出自《歸去來·希望不要下雨》草地上鋪著木板,難民們有的就在木板上睡著,有的薦以草席。
8.
包裹。
1.出自《漢紀(jì)·宣帝紀(jì)一》作乘輿駕輦,加畫繡茵馮,黃金涂;韋絮薦輪,侍婢以五彩絲挽顯於第中游戲。
9.
進獻;送上。
1.出自《儀禮·鄉(xiāng)射禮》主人阼階上拜送爵,賓少退,薦脯醢。
2.出自《國語·晉語三》補乏薦饑,道也,不可以廢道於天下。
3.出自《后漢紀(jì)·桓帝紀(jì)下》臣實懷愚,不憚瞽言,使身死名著,碎體糞土,薦肉狐鼠,猶生之年。
4.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二寇患公居閑,為己不利,卑身佞辭,求與公好,薦女請昏,使日月至。
10.
祭祀時獻牲。
1.出自《易·觀》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
2.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3.出自《徐文淵墓志銘》此人主所以薦天地宗廟,非臣下所宜得。
4.出自《桃花扇·哄丁》捧爵帛,供牲醴,香芹早薦。
5.出自《集外集拾遺·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11.
指請和尚道士念經(jīng)拜懺以超度亡靈。
1.出自《夷堅甲志·解三娘》明日,召僧為誦佛書,作薦事,遂行。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既是賢夫新亡求薦,家中必然設(shè)立孝堂,此須在孝堂內(nèi)設(shè)箓行持,方有專功實際。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元來吳氏請醮薦夫,本是一點誠心,原無邪意。
12.
推薦;介紹。
1.出自《國語·晉語七》辛未,朝於武宮,定百事,立百官,育門子,選賢良,興舊族,出滯賞,畢故刑,赦囚系,宥閑罪,薦積德。
2.出自《孟子·萬章上》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
3.出自《夫人曾氏墓志銘》曾不蕃寵,以畀子孫;曾不遐年,善則長存。維仲薦美,列辭墓門。
4.出自《書信集·致許廣平》周啟明頗昏,不知外事,廢名是他薦為大學(xué)講師的。
13.
至;達到。
1.出自《曹成王碑》文被明章,武薦畯功。
2.出自《阻東昌三日》詩杜北韋南留客苦,冰桃火棗薦牙酸。
14.
鋪陳。
1.出自《毛積夫墓志銘》君薦虎皮道旁,燔肉煮葵菜,浩歌縱飲,弗為視。
15.
踐踏。參見“薦撙”。凌駕;壓倒。
1.出自《荀子·儒效》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
16.
執(zhí);舉起。
1.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手薦鸞刀,漫之膻腥。
17.
佐食。
1.出自《嶺表錄異》取小蚌肉,貫之以篾,曬乾,謂之珠母,容桂人率將燒之以薦酒也。
2.出自《花犯·梅花》詞相將見,脆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
3.出自《江鄰幾雜志》河朔人食油湯鲙,以薦酸醬粟飯。
18.
通“洊”。屢次;接連。
1.出自《舊唐書·馬燧傳》嗟予寡昧,嗣守丕圖。寇戎薦興,德化未孚。
2.出自《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又前期累日,甘露薦降。
3.出自《應(yīng)詔陳言疏》國初定賦,以其薦經(jīng)寇亂,概從輕額。
19.
通“搢”。插。
1.出自《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言於卿士。
20.
通“栫”。堵塞。
1.出自《墨子·迎敵祠》凡守城之法,縣師受事,出葆,循溝防,筑薦通涂。
21.
指祭品。
1.出自《禮記·祭義》奉薦而進。
1.官名。宋代有史館編修。明清屬翰林院,位次修撰,與修撰﹑檢討同為史官。見《歷代職官表》卷二三。
從資料或文章中選取一部分加以編輯~教材ㄧ~攝影作品。
創(chuàng)作和演出(戲曲、舞蹈等)~文藝節(jié)目。
①編輯或翻譯。②做編譯工作的人。
一種翻譯程序。能把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biāo)程序。翻譯后的目標(biāo)程序并不一定馬上送入計算機中執(zhí)行。需用多條語句才能對應(yīng)一句源程序的語句。
(軍隊、機關(guān)等)整編后多余的~人員。
1.竹編的轎子。
①把資料組織排列起來(多指報表等)~名冊ㄧ~預(yù)算。②憑想像創(chuàng)造(故事)《山海經(jīng)》里有不少古人~的神話。③捏造~謊言。
編輯人員對一篇文章或一條消息所加的意見、評論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作編者案。
同‘編者按’。
1.編輯整理。
2.整頓改編。
把細(xì)長的東西互相交錯或鉤連而組織起來~毛衣◇根據(jù)民間傳說~成一篇美麗的童話。
用若干根紗(或絲、線)相互絞辮而成的織物。如繩和較狹的編織帶(如礦燭芯、寬緊帶和鞋帶等)。織紋呈人字形或∞形。
①把細(xì)長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制成器物用柳條~的筐子。②根據(jù)資料做出(規(guī)程、方案、計劃等)~教學(xué)方案。③組織機構(gòu)的設(shè)置及其人員數(shù)量的定額和職務(wù)的分配擴大~。
1.書籍卷冊。
古代打擊樂器,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diào)高低不同的銅鐘,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1.指用細(xì)竹竿或竹片編織成的籬笆。
編寫;著述。
編篡;撰寫。
①把材料交叉組織成器物;編結(jié)~花環(huán)。②將有關(guān)的資料、文章等收集起來編成書;編集~成書。
1.編撰著錄。
把分散的人、交通工具等安排成一定形式的單位或單元。
編輯(多指資料較多、篇幅較大的著作)~詞典ㄧ~百科全書。
1.即"萹蓄"。一名"扁竹"。
1.叢生的萹蓄。
1.草名。又名萹竹。一年生草本。多生郊野道旁。葉狹長似竹,初夏于節(jié)間開淡紅色或白色小花,入秋結(jié)子,嫩葉可入藥。
1.即萹蓄。
1.竹編成的盛飯器具。
1.竹制的燈籠。
1.竹輿;竹轎。
1.哺乳動物。頭部和軀干似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膜相連﹐常在夜間飛翔﹐捕食蚊﹑蛾等昆蟲。視力很弱﹐靠自身發(fā)出的超聲波來引導(dǎo)飛行。
2.《伊索寓言》中有《蝙蝠和黃鼠狼》的故事有一蝙蝠先后被仇鳥和仇鼠的黃鼠狼逮住﹐皆隨機應(yīng)變﹐以其似鼠又似鳥的外形﹐分別詭言自己是鼠和鳥﹐得以保全性命。因以"蝙蝠"指騎墻派。
1.見"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
1.扇名。
1.一種食魚獸。即猵獺。
1.獺屬。居水中,食魚。又稱猵獺,簡稱"獱"或"猵"。
1.形似鳊魚的小舟。
1.馬鞭和手板。古代禮制武將執(zhí)鞭清道和文官執(zhí)板侍立為見到上官時的禮節(jié)。
1.鞭炮。
1.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
1.猶鞭殺。
1.鞭策;勉勵。
2.剖析,分析。
1.古代洛陽方言。意謂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宋儒常用語。
形容能透徹說明問題,深中要害(里里頭)。也說鞭辟近里。
1.同"鞭辟近里"。
1.同"鞭辟近里"。
1.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nóng)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nóng)也。"后因以"鞭草"為嘗百草﹑知性味的典實。
用鞭和策趕馬。比喻督促要經(jīng)常~自己,努力學(xué)習(xí)。
1.見"鞭策"。
1.見"鞭長不及馬腹"。
1.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杜預(yù)注"言非所擊。"謂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yīng)該打到馬肚上◇因以"鞭長不及馬腹"喻力所不能及。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